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多元化退潮看中國經濟變局

http://www.CRNTT.com   2014-03-18 10:48:54  


 
  其二,中國債務憂慮加劇是新興市場債務風險上升的一種表現。超日債事件加劇了市場對中國信用體系穩健度和潛在債務風險的擔憂,不過,值得指出的是,新興市場整體債務違約風險都呈上升趨勢,中國在其中並不突出。本專欄2013年10月22日的文章《2014年全球財政債務風險的新變化》已分析了新興市場財政和債務風險相對凸顯的態勢,從數據看也的確如此,截至2014年3月11日,巴西、印尼、印度、馬來西亞、墨西哥、秘魯、俄羅斯和南非10年期國債收益率分別較2013年初上升了3.77、2.91、0.87、0.61、0.84、2.06、1.79和1.83個百分點,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同期上升了0.88個百分點,上升幅度相對還算溫和。而根據Bloomberg的數據,3月10日,中國5年期主權CDS息差為93.15,明顯低於絕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的水平。

  其三,中國經濟遇冷是新興市場經濟走弱的共生現象。從出口看,2014年2月中國出口同比增幅為-18.1%,低於近20年來17.96%的歷史均速;而印度、俄羅斯和巴西最新的月度出口同比數據分別為3.79%、1.9%和2.48%,也大幅低於15.3%、15.16%和11.51%的歷史均速。從工業看,2013年12月中國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幅為9.7%,低於近20年來13.23%的歷史均速;而印度、俄羅斯和巴西最新的月度工業生產指數同比增幅分別為-0.56%、-0.2%和-2.31%,不僅同為負值,還都低於6.63%、3.7%和2.55%的歷史均速。從物價看,2014年2月中國CPI同比增幅為2%;而印度、俄羅斯和巴西最新的月度CPI同比增幅分別為7.24%、6.2%和5.59%。由此可見,中國和新興市場面臨著同樣的境況,即宏觀經濟風險重心明顯從“脹”的一側向“滯”的一側移動。

  從中國和新興市場經濟、金融數據的對比可以看出,新興市場的主要國家特別是金磚國家的經濟金融變化大方向是雷同的,只不過變化的時間、幅度和波動性有著較大的差異。筆者以為,大方向的趨同不是巧合,而是一種必然,是全球經濟多元化退潮的效應使然。

  多元化退潮

  多元化的退潮是2012年以來全球經濟結構演化的核心趨勢,這一趨勢與2008~2012年多元化的漲潮形成鮮明的對比。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市場普遍將全球經濟結構失衡視作危機根源,多元化發展由此變成了毋庸置疑的市場共識。危機前幾年,多元化的確在快速推進,發達國家陷入衰退,新興市場強勢崛起。但2012年以來,隨著新興市場經濟規模全球占比從危機前的43%躥升至50%,“東退西進”反而漸成趨勢,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經濟快速恢復,新興市場國家卻遭遇崛起瓶頸。作為新興市場領頭羊和金磚國家的代表,中國經濟既然在前期多元化漲潮時表現搶眼,那麼,如今在多元化退潮時發生與新興市場的共振,也是不可避免的。

  值得強調的是,多元化的退潮並不是歷史倒退,也不是短期偶然,而是危機後全球經濟曲折前行過程中的一種階段性必然。

  本專欄在2011年6月15日的文章《全球經濟結構變化“一波三折”》中,筆者就分析了多元化退潮的邏輯:從信用缺失和補位的角度看,危機遵循著“金融市場微觀信用崩塌—宏觀主權信用補位並由此崩塌—貨幣信用補位並由此崩塌”的發展路徑,而借由短板效應的發揮,危機震心區域則發生“美國到歐洲再到新興市場”的轉移。在隨後的一系列專欄文章中,筆者分別從美國去風險和新興市場加杠杆的對比、美國折返跑戰略的成功、美元堰塞湖的形成、新興市場內在穩定性的缺失等一系列角度,對多元化退潮做出了解釋。

  無論原因如何,多元化的退潮已成現實,目前中國經濟的現狀堪憂恰是退潮後問題不斷暴露的表現。有鑒於此,從全局視角看中國經濟現況和未來,需要保持兩種意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