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
中國如何打好歐洲這張牌 | |
http://www.CRNTT.com 2014-04-14 09:59:22 |
牌效在哪裡? 習近平主席的歐洲之行,可以說極大縮小了中國和歐洲的戰略隔閡。如果說歐洲在習近平此行之前已經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和最大技術供應方的話,那麼習近平訪問之後的歐洲正在成為中國全球地緣戰略博弈的一張王牌。利用這張地緣政治的好牌,北京可向西平衡美國,向北牽制俄羅斯,向東“敲打”日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年來,歐洲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在中國的全球地緣戰略博弈中占有如此之重的分量。有了歐洲這個杠杆,北京在未來的大國利益博弈和戰略較量中可以變得更加主動。斯諾登事件表明,美歐並不是鐵板一塊;烏克蘭危機告訴北京,美俄之間的戰略對立還遠遠不會結束。未來撬動大國博弈朝有利於中國利益方向發展的支點應該就在歐洲。 對北京而言,開發歐洲的地緣政治杠杆力,需要打造三個抓手,一個是中法關係,一個是中德關係,再一個就是中歐整體關係。3個層次相互銜接,相互補充,缺一不可。德法主導歐洲的基本格局並沒有改變;歐盟作為柏林和巴黎包裝德法國家利益,凸顯自己的政治合法性並優化實現自己國家利益的現實依然存在。正如這次習近平主席訪歐路線所顯示的一樣,巴黎、柏林和布魯塞爾應是中國歐洲杠杆力的主要著力點。 中國和法國的關係雖然時有起伏,但本質上不錯,而且巴黎本來就有和中國一起合力“玩”地緣政治遊戲的傳統。毛澤東當年對戴高樂將軍向美國“鬧獨立”的精神極為欣賞,戴高樂也確實為了擺脫美國的控制,1964年勇敢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第一個與北京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西方大國。在當時中蘇關係急劇惡化,中美關係冷若冰霜的背景下,中國在歐洲找到了打破國際孤立的突破口。 今日之中國與當年的中國不可同日而語。本來就不錯的中法關係,通過習近平主席這次訪問更加實質化了。這個實質化的主要表現就是中法關係中的地緣政治因子重新激活,巴黎和北京的合作開始超出雙邊關係範疇,向左右全球大國互動影響因子的方向縱深發展。 習近平主席和法國總統奧朗德達成默契,共同“開創緊密持久的中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新時代”。兩國元首利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公開宣稱要“堅持多邊主義”,“共同推動世界多極化”。不僅如此,巴黎還接過北京的口號,主張“通過民主協商確定國際規則”以應對氣候變化、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運載工具的擴散等全球性挑戰。“民主協商”、“多邊主義”、“多極化”等都是中國多年來反對美國霸權的專用術語,巴黎幾乎全盤接收,要麼是裝糊塗,要麼是被北京說服。 北京與柏林的戰略默契相比北京與巴黎的默契有過之而無不及。習近平這次對德外交的核心在於他成功說服了默克爾和他聯手一起打造一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事實上,中國和德國想在戰略上走得更近的決心似乎越來越大。跡象表明,習近平和默克爾不想滿足於把精力只放在雙邊事務上,超越雙邊,整合中國和德國各自在亞洲和歐洲頭號實力地位來影響全球事務是他們在柏林向世界發出的清晰信號。將中德之間現有的戰略對話拓展為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就是這一發展的寫照。 與中美、中俄和中日不一樣,北京與柏林明顯“均視對方發展為互利合作的重大機遇”。這個“互為機遇”的共識是當下柏林和北京政治互信的基礎。無論在華盛頓還是莫斯科,更不用說在東京,“中國機遇論”還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名詞。 而中歐關係的具有地緣政治戰略意義的重大突破是雙方對加速中歐投資協定的談判達成共識。北京和布魯塞爾宣稱要“盡早達成這一具有雄心的協定”,並“在條件成熟時簽訂全面深入的自貿協定”。歐盟還放下身段,“大力支持中國盡快參加《服務貿易協定》談判”。布魯塞爾終於認識到,沒有中國參加的談判,世界《服務貿易協定》將會缺乏應有的多邊化特征。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