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習近平的兩岸論述新政略詳解

http://www.CRNTT.com   2014-05-07 00:11:48  


 
  (三)明確了政治對話與和平發展的關係

  早在2008年6月初,兩岸關係剛剛步入和平發展階段,大陸在以協商談判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方針政策中就提出要“秉持‘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精神,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循序漸進”。如今兩岸已經簽署19項協議,達成兩項共識,海協、海基兩會已經形成機制化交流模式。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由開創期步入鞏固深化階段,由兩岸結構性矛盾和分歧造成的問題逐漸顯現。2013年10月在印尼APEC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台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一行時就表示,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尤其是隨著大陸和台灣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實現了直接見面交換意見,未來兩會還將要落實互設辦事處,政治議題已經難以回避。此次在與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一行的會晤談話中,習近平再次強調“至於兩岸之間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我們願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同台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政治對話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由之路。兩岸只有就相關政治分歧展開討論,逐步破解一些政治難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才能持續推進下去。

  (四)確立了祖國統一與民族復興的關係

  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中國政府和人民在新世紀的三大任務之一。統一是目標,但不是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談話中說明大陸努力完成祖國統一是為了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其提到“民族強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亂,是同胞共同之禍。”“120年前的甲午,中華民族國力孱弱,導致台灣被外族侵佔。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極為慘痛的一頁,給兩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彼時大陸也被帝國主義瓜分為勢力範圍,兩岸人民都備受欺凌。近代中國的苦難歷史表明,國家主權和領土是否獨立、完整、統一,是攸關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習近平並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孫中山先生的夙願,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夙願,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夙願。”“中國夢與台灣的前途是息息相關的。”兩岸擁有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中華魂,關於振興中華的心願也是一脈相承的。台灣人民的利益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是水乳交融的有機統一體。

   習近平講話的特點

  (一)深厚的歷史觀

  習近平總書記的談話從歷史切入,不僅讚揚了台灣人民對中華文化的繼承、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堅持和對中國人身份的堅守,而且從台灣一百多年的歷史看台灣民眾與大陸民眾不同的想法和心態,以及由於不同歷史遭遇和社會環境而產生出的不同社會心理。習近平總書記並提出以“兩岸一家親”的親情來療傷止痛、化解心結,實現心靈的契合,進而攜手同心、一起前進。

  (二)高度的戰略觀

  習近平談話將台灣的前途與中華民族的復興緊密地聯繫起來,從共圓中國夢的高度看待台灣問題與兩岸關係,高屋建瓴。當前中國正處於大國關係新一輪調整和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趨勢下的戰略機遇期,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兩岸關係出現問題會直接影響到中國夢的實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談話中說到的“中國夢是兩岸共同的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圓夢。”

  (三)深刻的全域觀

  面對台灣問題的複雜性和敏感性,習近平總書記從大局、全域考慮,既堅持了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堅定性,又兼顧了在突破兩岸政治僵局上策略的靈活性。其提出為了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雙方要鞏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基礎,深化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對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願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同台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有什麼想法都可以交流。”

  (四)樸素的群眾觀

  設身處地地從台灣民眾的角度思考問題,千方百計地照顧和維護台灣民眾的切身利益,這一樸素的、以民為本的群眾觀也在習近平總書記在談話中處處得以體現。其以娓娓道來的方式,用台灣民眾聽得懂的語言論述兩岸情與中國夢,如其把“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維護一個中國框架比喻為兩岸關係之錨,“錨定了,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十分生動形象。而其中對台灣民眾語言的運用,如“黑水溝”、“討生活”、“出頭天”等,更顯得溫馨細膩,讓台灣民眾可以入耳入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