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避免南轅北轍的貨幣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14-05-31 09:41:35  


 
  第三,不符合央行“最後貸款人”職責。實際上,中央銀行的理論與實踐均表明,再貸款是央行為維持金融穩定,履行“最後貸款人”的職責而行使的。換言之,其啟用的同時往往伴隨著金融風險積聚。例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時,中國央行通過大量的緊急再貸款,化解地方中小金融機構支付風險;1999年農信社以及部分中小金融機構出現擠兌危機,中國央行也通過再貸款加大救助;當然,由於農村金融有弱勢地位,支農再貸款也被多次使用。除此以外,再貸款應該更注重防範危機的作用,央行應保持“最後貸款人”職責,而絕非“第一貸款人”。

  第四,政策性貸款混淆財政金融界限,降低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根據目前消息,央行對國開行的3000億再貸款已經得到了證實,據稱這部分資金將會用於棚戶區改造等定向支出。雖然加大棚戶區改造有利於穩增長,但以再貸款作為資金來源有待商榷。實際上,這部分資金應由財政當局出資,或國開行直接發債獲得。央行直接涉入政策性金融領域,代行財政職責,有混淆財政金融界限之嫌。

  文章稱,那麼,不妨進一步探討,為何央行會放置常規工具而多依靠創新工具?央行給出的解釋是仿效國際經驗,緩解銀行體系流動性出現臨時性波動時的相機運用。或有兩個層次意思需要明確。

  首先,就國際經驗而言,不僅要學習,更要分析其使用的背景和條件。從美國經驗來看,金融危機之後,美聯儲不斷降低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利率水平甚至降至0-0.25%區間。即便如此,美國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放款意願仍舊大幅下滑,可以說,創新型工具是在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失效的情況下“不得已”而採用的。

  其次,再談對銀行流動性危機的理解。所謂“救急不救窮”,央行享有穩定金融市場的職責,應對流動性危機理應出手相助,但更需要考慮的是,為何流動性危機如此高發,且具有季節性因素?如果不從根本原因著手,所採用的手段是恐怕只是“治標”無法“治本”。

  文章指出,上述二個問題都可以在當前較高的準備金率及過嚴的金融監管(特別是75%的存貸比)上找到答案。當前中國與危機中的美國所不同的是,傳統貨幣政策並非失效,流動性緊張也源於資金供給端的束縛。中國準備金率高達20%,全球範圍內絕無僅有,且其利率較低,相當於對銀行機構徵收了接近GDP2%的稅收。此外,考慮到75%的嚴格存貸比限制、5%的營業稅以及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挑戰,可以看到,當前中國銀行自我發展與價值實現已面臨困境。

  從這一意義上講,認為在市場化改革持續推進之時,央行應該以公開透明的貨幣政策工具作為優選,而慎用不透明、選擇性的工具。短期來看,應對資金壓力與長端利率居高不下的局面,建議盡早全面降准與放鬆過嚴的存貸比考核。特別是降准可以相當程度上消除資金供給制約,緩解價格工具失效的矛盾,促進貨幣政策工具轉向發揮價格型工具的作用,符合市場化改革方向。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