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名人父愛:梁啟超胡適等怎樣做父親

http://www.CRNTT.com   2014-06-16 15:12:53  


 
豐子愷 反對培養“小大人”

  豐子愷育有七個子女,他認為童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極力反對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專門創作了一幅諷刺漫畫《小大人》,緣起是他曾看見:男孩被父母穿上小長袍馬褂,戴上小銅盆帽,教他學父親走路;女孩被父母帶到理髮店里去燙頭髮,在臉上塗脂抹粉,教她學母親一樣。在豐子愷眼中,這樣的“小大人”簡直是“畸形發育的怪人”。

  在生活中,豐子愷稱外出做事為“無聊”,和孩子們在一起則內心充滿歡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飯,唱小曲逗孩子,畫畫引孩子笑,和孩子們特別親近。有一次,長子瞻瞻要豐子愷抱他到車站去買香蕉,“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到家時,卻熟睡在父親肩頭,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豐子愷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感嘆:“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偽的!”

  接受採訪時,豐家“老六”豐一吟說:“爸爸特別反對家長按照成人的觀念去干預孩子,他從不要求孩子們做什麼,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任由我們根據興趣發展。”豐一吟讀完初一,“不想讀了”,豐子愷送她去學美術,但豐一吟沒有什麼興趣,在學校,別人學繪畫,她逃課去學唱京劇,“父親沒有怪我,還去看過我的京劇表演”。

  除了讓孩子在愛的空氣中自由成長,豐子愷還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與子女“約法”,強調最多的便是“獨立”,其中一條寫道:“大學畢業後,子女各自獨立生活,並無供養父母之義務,父母亦更無供給子女之義務。”同時,子女獨立後,要與父母分居,“雙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屬鄰誼性質,絕非義務。”

■ 場外花絮

1、“嚴父”賈政

  《紅樓夢》中,賈政是賈寶玉的父親,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為人端正甚而近乎迂腐。對於寶玉的叛逆,賈政大為光火,不時打罵,甚至往死里痛打。寶玉寫的詩詞被斥為“濃詩艶詞”,他不愛讀書,賈政挖苦道:“你要再提‘上學’兩個字,連我也羞死了。”作家王蒙認為,這是兩種價值觀的衝突。

2、“忙人”金庸

  作家金庸共有四個子女,長子19歲為情自縊身亡,他曾回憶:“那天還要繼續在報館寫社評,一面寫就一面流淚,一直都很傷心,還是要寫。”“忙”是金庸給次子查傳倜小時候的最深印象,“他是報館老板,又要寫武俠小說,不太有時間跟我們交流太多,說話多的場合就是吃飯的時間。”

3、“長離別”錢穆

  學者錢穆離開大陸時,次子錢行才16歲,與父親共同生活僅七年,在他眼中,父親不苟言笑,“在我們心中始終是嚴厲的”。錢行一直記得這一幕:父親課後在書房寫作,走過時,總怕弄出聲音打擾他。時代流轉,再見已是三十年後,離散父子在香港相聚,對於子女曾遭遇的困苦,錢穆坦承“沒有盡到責任”,他唏噓道:“吃點苦沒有什麼,我希望你們做好一個中國人,用功讀書做學問。”

  來源:新京報 吳亞順2014-06-15 07:56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