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國民對決臣民:甲午背後的國民性格之戰

http://www.CRNTT.com   2014-07-26 10:41:14  


 
教育篇:求知識於世界,以振皇基

  傳統:中國傳統教育式微 日本從黑暗走向曙光

  中國傳統教育分為官學與私學,官學在中央設立國子監,為全國最高學府;地方上按照府、州、縣等行政區劃來設學。“凡學皆設學官以課士”。私學則源遠流長,從孔子發端,幾乎中國歷史每個時期都有私學的影子。然而傳統教育歸根結底還是科舉制的附庸。這讓教育本身變得空乏無力,舞弊案也層出不窮。梁啓超感嘆:自考官及多士,多又不識漢唐為何朝,貞觀為何號者。至於中國輿地不知,外國之名形不識,更不足責也。”

  在平安時代以前,日本的教育主要吸取中華文化的基礎。平安時期,日本推行獨特的國風文化。官學式微,私學普及。鐮倉幕府時代日本進入黑暗期,至江戶時代才喘過氣來。江戶時期日本教育大發展,宋朝儒學、本土和學、西洋學術都進入授課內容,各種私塾、心學、講習所、寺子屋也很普及。

  革新:中國修修補補 日本大刀闊斧

  洋務運動開始後,洋務派領袖們認為“中國以義理為本,藝事為末;外國以藝事為重,義理為輕”。他們試圖從內容上對傳統教育進行“修補”。首先是不少新式學堂開始修建起來,包括京師同文館、外國語學堂、技術學堂、軍事學堂等等;其次是索性派遣留學生直接到“老師”的國家深造;洋務派也試圖在祖宗創設的科舉制上做做文章,新設了一些自然科學考查科目,還有槍炮射擊的比試,數學的報考,等等。

  明治維新中的一大口號就是“文明開化”,要全盤西方化,這在教育領域很明顯。1868年明治天皇向國民宣讀《五條禦誓文》就說“求知識於世界,以振皇基。”徹底學習西方文化教育、文物制度,取消以儒學為中心的封建教育,提高民衆知識技術水平,啓迪民衆智慧。

  成效:中國自我糾結 日本軍國道具

  洋務運動推行的新式教育實行了三十餘年,收獲人才寥寥。“中體西用”、“變器不變道”,從出發點上首先接盤傳統的三綱五常之“體”,讓後希望在這個舊格局之內以一些新鮮的海外內容來刺激教育體制,這當然收效甚微。和其他領域一樣,教育也是背上了中國古代文明這個“燦爛的包袱”,好的壞的,都隨著千年的時間沿襲下來,撼動殊為不易。

  1889年,日本天皇頒布日本憲法,確立日本君主立憲的國家模式。這時的教育功用也在悄然發生變化,開始轉向對人民精神上的統治,傳達國家的意志,對日本的國民性格進行“塑形”。日本的教育本質是“尚武”教育,“尊君愛國”的國家主義思想通過教育領域向整個國民灌輸,為軍國主義鋪下了道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