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適應經濟新常態至少要完成三大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4-08-05 08:58:57  


 
  搞清楚宏觀調控的目標

  文章稱,以前,如果搞清楚GDP的增長潛力,就可以判斷經濟增長處於潛力之上還是之下,並根據此“產出缺口”的正負來確定宏觀調控的基調到底是要鬆一些還是緊一些。因此,過去一個普遍被接受的觀點是,保增長就是保就業,保就業就是穩定勞動力市場(失業率)。這個判斷的前提是,經濟增長與就業率之間存在穩定的正相關關係。在勞動年齡人口和勞動參與率的趨勢、經濟結構變化、經濟周期都比較正常的情況下,這個關係一般是存在和穩定的。

  但是,中國現在的情況比以前更複雜了,這個判斷就未必成立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上述三個變量(GDP增長、就業增長、就業率的變化)之間的關係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在某些情況下,就業與就業率之間甚至不是正相關的。第一,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增長提高一個百分點能夠帶來的就業增長幅度不是恒定的。第二,同樣的資金,投在基建、地產和重化工業所產生的GDP能夠創造的就業遠遠小於用來支持中小企業和服務業所能創造的就業。這是由於基建、地產、重化工業是資本密集型的產業,而中小企業和服務業多為勞動密集型的。第三,如果勞動力供給開始下降(如勞動年齡人口或/和勞動力參與率下降),則保持一定的失業率所需要創造的新的就業就會越來越少。也就是說,就業增長和失業率之間的關係也會弱化,甚至在一個階段內可能逆轉。與去年下半年相比,今年前幾個月的經濟增長在減速,但人社部公布的“求人倍率”(表明勞動力市場的勞力緊缺程度的指標)卻顯示出勞動力市場更加供不應求,意味著失業率在下降。李克強總理最近披露的城鎮調查失業率的幾個月度數值也證實了這個趨勢。這說明,在勞動力供給趨勢出現結構性變化的特殊階段,經濟增長的趨勢與就業率的趨勢可以是背道而馳的。

  由於上述三個變量的相關性的弱化,政府以哪個指標為依據來確定其宏觀調控的目標就顯得十分重要。選擇不同的指標,會導致不同的“最優”宏觀調控取向、力度和方式。如果政府宏觀調控目標是保GDP,那麼最有效的手段(即同樣的財政刺激資金帶來的GDP增長)是投資於“鐵公基”,因為其投資的乘數效應遠大於1。相比來說,刺激消費的乘數效應一般小於1。但是,大量投資於“鐵公基”會加大杠杆率和未來的金融風險。如果政府的調控目標是就業水平,那麼應該用同樣的錢更多地去支持消費、中小企業、服務業。雖然這對GDP增長的提升不太明顯,但能創造更多的就業。如果政府的調控目標是將失業率穩定在合理水平,那就不光要看刺激政策能提供多少新的就業,還同時要看勞動力供給的變化,如果勞動力供給增長減速,那麼為了維持失業率所需要創造的就業就會更少一些。

  從中長期來看,我們的調控目標應該從保GDP增長逐步過渡到保證穩定的勞動力市場(即均衡失業率)。這反映了“以人為本”的政府對民生的關注將逐步超越對GDP的關注的必然趨勢。這種目標轉型的經濟基礎是隨著人均收入的水平的提高,進一步提高物質生活水平對老百姓的邊際效用會下降,民眾會更多地追求社會和諧,而適度的失業率是“和諧”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中國的宏觀調控目標逐步從GDP向失業率轉型所要解決的一個技術問題是需要有高頻的就業和失業率數據以及可信的實證研究的結果,來說明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就業增長和失業率之間的關係。更進一步,還應該仔細研究影響這些關係的其他因素,包括如投資結構的變化、勞動年齡人口的變化、農村向城鎮的勞動人口遷移、勞動參與率的變化、勞動力質量的變化等。做好這些基礎性的工作,才能比較準確地判斷經濟政策的變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影響失業率,以幫助我們宏觀調控“精准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