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樓市可能拿李嘉誠“開刀”以殺雞儆猴?

http://www.CRNTT.com   2014-09-05 08:37:36  


李嘉诚招牌不再吃香?
  中評社北京9月5日訊/像李嘉誠這類的巨星級人物,早就成為了各地政府“大拋媚眼”的對象。地方政府為了邀請李嘉誠的“長和系”前往當地投資買地蓋房,更無不千方百計給予“長和系”在圈地、地價、稅收和用工等各個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希望以此吸引其落地生根。但是,當地方政府一廂情願希望“長和系”到來之後,可以很快就“開花結果”,在所購買的土地上破土動工,修建樓宇的時候,卻赫然發現事與願違,“長和系”竟然以“蝸牛式”的速度開發土地,未能給地方政府帶來預想中的經濟收益,地方官員對此很有怨言。香港財經評論員梁海明撰文認為,面對房地產市場的亂象,中央政府決心拿李嘉誠“開刀”,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以李嘉誠為首的“長和系”(長江實業、和記黃埔),日前再遭媒體披露其多年來“蝸速”開發土地,在10餘座城市變相囤積土地,延長土地開發周期從6年到10多年不等。

  對於這種“占著茅坑不拉屎”變相囤地的現象,不但輿論再度把炮口指向李嘉誠,過去把李嘉誠當作財神爺膜拜的一些地方政府官員,也公開表示將會對囤地大戶進行一波整治。

  過去,李嘉誠旗下的企業在內地投資,走到哪裡幾乎都是媒體聚焦、政府爭相拉攏的對象。他們對李嘉誠的態度,今天為什麼有如此大的轉變呢?

  地方政府要的李嘉誠給不了

  首先,地方政府和李嘉誠對於投資開發地皮的設想完全不同。

  自改革開放以來,官員們深深體會到“房地產經濟”所帶來的經濟利益:通過引進開發商投資開發土地,修建商業樓宇和住宅,不但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更加能夠提振稅收、就業和消費市場。

  由於房地產這個市場上一直講究名人效應,一旦某地成功吸引知名企業前往開發土地,既能創造出品牌形象效益,又能極大提高當地的招商引資形象,以此吸引更多的企業前往當地投資。

  因此,像李嘉誠這類的巨星級人物,早就成為了各地政府“大拋媚眼”的對象。地方政府為了邀請李嘉誠的“長和系”前往當地投資買地蓋房,更無不千方百計給予“長和系”在圈地、地價、稅收和用工等各個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希望以此吸引其落地生根。

  顯而易見,地方政府這種非常慷慨的“求愛”方式,自然會獲得精於計算的李嘉誠的青睞。但是,當地方政府一廂情願希望“長和系”到來之後,可以很快就“開花結果”,在所購買的土地上破土動工,修建樓宇的時候,卻赫然發現事與願違,“長和系”竟然以“蝸牛式”的速度開發土地,未能給地方政府帶來預想中的經濟收益,地方官員對此很有怨言。

  不過,站在李嘉誠的立場而言,所謂在商言商,“長和系”接受地方政府的“求愛”,一是為了增加在內地的土地儲備量,以鞏固、壯大自己,這是包括“長和系”在內的香港大多數開發商所採取的長線投資、長期儲備的發展模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