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56年中國戶口往事

http://www.CRNTT.com   2014-09-09 12:35:18  


 
  時間再向前追溯20年,1932年“一·二八”事變之後,來自雲南的聶耳、來自湖南的黎錦輝等人組織了一個“明月社”,並在赫德路(即後來的常德路)恒德裡65號住下,直到1933年春離去。彼時,恒德裡的住客來來去去。城市和鄉下,並沒有制度性的隔絕。

  直到1958年1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頒布。

  “那時候,雖然也有一些‘城裡人’,但其實脫離‘泥腿子’也沒幾天,全國從上到下,其實大多數都是農民,對於工業生產、城市管理這些新生事物,都是兩眼一抹黑,誰也不懂的。”徐遠說。於是只能採取“一刀切”,頒布條例,限制農民進城。

  在1958年以後,如果一個外地人,戶口不在恒德裡,就很難像1930年代的聶耳們那樣在此常住。

  然而,在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陸益龍看來,過去56年中國大陸施行的戶籍管理制度,並非肇始於頒行之日的1958年1月份。“考察1949年後的中國戶籍制度,不能從1958年開始,此前的歷史背景,同樣是我們理解該制度的重要綫索。”陸益龍在自己的專著中提出,“中共建政之初,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此時他們必須承擔起城市重建所面臨的一切任務——建立公共秩序,恢複生產,抑制通脹,控制失業。”陸益龍認為,戶籍制度就是中共建政之初為了重塑一種嶄新的、大一統的社會主義秩序而設,他舉出的例子是——

  “1950年8月,公安部制定了《關於特種人口管理的暫行辦法(草案)》,主要是為了對反革命分子或可疑分子進行監視和控制,以便‘搞好社會治安,保障安全’,為國家施政管理和建設提供人口資料。同年11月份,政府又出台了《城市戶口管理暫行條例》,統一規範了城市的戶口登記和管理。”

  《新民周刊》記者了解到,與戶口管理辦法同時出台的,既有1950年的《全國人口調查登記辦法》、1953年出台的《中共中央關於糧食統購統銷的決議》。1954年,當時的內政部和公安部、國家統計局發表了聯合通告,其內容是普遍建立農村戶口登記制度。

  計劃經濟確立之初,與之相匹配的戶口管理制度出台。口糧、副食品,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開始按照戶口進行分配,城市居民日常消費除了花錢,還得配以糧票、肉票、蛋票、布票等等不一而足。糧票分地方糧票和全國糧票。城市居民如果手頭沒有全國糧票,到外地很難買到食品。農民由於沒有糧票,出外只能自帶幹糧,可謂寸步難行。

  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人口管理科學研究所前所長、公安部戶籍處前處長張慶五看來,沒有當時出台的戶口管理制度,計劃經濟無法實行。“戶籍政策管理之嚴,是隨著計劃經濟的發展逐步嚴格起來的,最初從治安的角度去管理的中國戶籍,後來還對計劃經濟起到了促進作用。尤其是在三年困難時期,中國的20多種計劃供應票證都是憑戶口發放的,如果那時沒有戶籍體制來科學而合理地統籌安排,很難保障這一特定時期中國人的基本生活。而虛報戶口領取糧食在當時是很嚴重的違法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戶口,計劃經濟無法實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