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北京專家:台灣政黨惡鬥影響兩岸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4-10-09 00:44:00  


 
  從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軌跡來看,兩岸政黨互動的模式主要有四種,一是對抗型模式,二是對抗與合作兼有但偏向對抗型模式,三是對抗與合作兼有但偏向合作型模式,四是合作型模式。對抗型模式是兩岸政黨處理互動問題時以對抗為基本取向,兩岸自1949年以來到1978年一直採取這種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激烈對抗以及完全意義上的敵對狀態是兩岸政黨互動的全部內容。1979年兩岸關係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兩岸民間交流開始破冰,但是政黨之間仍缺乏溝通與交流,政黨互動並沒有突破對抗性模式。2005年以來共產黨與國民黨實現了黨對黨的交流,並建立了交流與合作平台,兩黨交流的制度化程度也不斷提高。從目前來看,兩黨已經進入對抗與合作兼有但偏向合作的政黨互動模式。同時,民進黨與共產黨之間個人層面的交流與溝通雖然存在,但是兩黨互動的程度卻處於相對較低的水準上,大致屬於對抗與合作兼有但偏向於對抗的政黨互動類型。

  兩岸政黨互動的模式是偏向於對抗型還是合作型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影響很大。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偏向於對抗型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該黨一直以來都是以對抗的方式取得政治利益,並實現了政治版圖的擴大,這是自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沿襲下來的傳統。所以對於民進黨來說,一個沒有敵人的政治環境是非常可怕的,也是很難適應的,這種情況下民進黨的政治動員往往找不到著力點。蔡英文出任民進黨主席雖然一直強調要以“理性”的態度去改造民進黨的選舉以及行為文化,但是在能夠利用暴力的場合她卻決不猶豫,陳雲林會長到台灣參訪時蔡英文發動的暴力抗議就是一個例子。在對抗型的政黨互動模式下,兩岸交流也會發展,但是兩岸關係卻難以穩定。事實上民進黨執政時期兩岸交流與合作並沒有完全停滯下來,有些方面甚至取得較大發展,但兩岸關係的動盪卻也是有目共睹。相反,在合作型的政黨互動模式下,雖然兩岸也會有分歧,但是合作與交流卻可以持續進行,分歧在這個過程中並不一定會成為阻止兩岸關係穩定和兩岸交流與合作的決定性因素。

  民進黨目前處理兩岸問題的基本策略就是政治與經濟分離,即經濟上鼓吹與大陸展開交流,民進黨執政的縣市首長到大陸參訪也早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在政治立場上卻不願鬆動。在民進黨與大陸的互動中,“台獨”意識形態的堅持與對兩岸經濟交流的支持並行不悖,但是顯然兩者是有先後順序的,“台獨”意識形態處於更加優先的地位。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說,現代政黨政治中意識形態動員與經濟議題的動員並行不悖並不鮮見,但是這兩種動員的生存能力顯然並不是相等的,往往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意識形態動員會佔據上風,而在意識形態動員到了極化的程度並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時,經濟議題才會有生存的空間。民進黨是比較典型的意識形態動員型政黨,當年對抗國民黨時期主打的議題是“民主化”和省籍族群認同,現在與共產黨的互動中則利用“主體性”議題進行動員。民進黨的這種基本動員模式曾經造成了台灣社會的撕裂,經濟議題在2008年才會成為相對重要的議題佔據選舉動員的中心舞台。易言之,在民進黨的動員譜系中,經濟議題並在最主要的位置上,特別是在“台獨”意識形態動員有效的情況下,經濟議題被邊緣化的可能性更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