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全球產業分工深化下的價值鏈突圍戰略

http://www.CRNTT.com   2014-12-05 09:42:24  


 
  (二)中國製造業出口超過1/4的增加值非本國創造

  垂直專業化分工在中國的迅猛發展始於上世紀90年代,以加工貿易持續快速增長為標誌,中間品貿易占對外貿易的比重也隨之大幅上升。加入WTO的十多年來,中間品貨物貿易量的年均增速明顯高於消費品和資本品。中國的中間品貿易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使用本國的廉價資源和勞動力禀賦 。

  (三)中國連續數年成為全球貿易保護和貿易摩擦重災區

  更為嚴峻的是,虛胖的貿易規模非但沒有給中國帶來利益分配的增長,反而加劇了中國與貿易夥伴的摩擦,而中美貿易摩擦尤為明顯。改革開放以來,除個別年份外,海關統計的中國貿易順差逐年擴大,從1995年的167億美元上升到2008年峰值的2981億美元。此後,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貿易順差有所回落,中國2013年貿易順差2597億美元。2011年若以經常性賬戶順差占GDP的比重作為“失衡”程度的衡量指標,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數據庫(WorldEconomicOutlook,WEO2011ed),中國經常性賬戶失衡占全球失衡的份額已從2003年的6.8%,上升到2008年峰值時的24.3%,2009年為24.1%,2010年回落至19.9%,全球失衡的1/5來自中國,匯率摩擦、貿易摩擦等由此產生。截至2013年,已有22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94起貿易救濟調查,同比增長22%,其中反傾銷58起、反補貼3起、雙反15起、保障措施18起。

  積極推動產業升級提升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水平

  文章認為,未來十年全球產業競爭將是價值鏈上的競爭,價值鏈競爭決定中國製造業乃至產業競爭力和未來經濟的前途與命運。面對美國等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浪潮,以及國內傳統比較優勢流失等多種挑戰,中國必須建立起新的競爭優勢,向全球價值鏈上游攀升,推動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全面升級。

  (一)積極延長國內價值鏈,提升加工貿易參與國際分工水平

  由於中國加工貿易的零部件和原材料過度依賴進口,形成了研發和營銷“兩頭在外”的模式,再加上加工貿易國內價值鏈過短,對配套產業的帶動作用不足。因此,需要進一步調整加工貿易的方式結構,加快搭建和延長國內價值鏈。

  (二)重視培育本土跨國公司,增強對全球價值鏈參與度和控制力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跨國公司的全球化,要提升對全球資源和經濟的控制力,獲取更大的貿易利益,就必須培育一批在全球範圍內有一定競爭力的本土跨國公司。目前,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很多國內大型企業的主要業務仍集中在國內市場。因此,我們建議研究制定促進中國企業國際化中長期發展戰略。深化和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開放型經濟體制”以及“走出去”發展戰略,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利用全球高級生產要素,發展和延長國內價值鏈,並鼓勵國內企業向低產業梯度國家轉移。政府除了財稅、金融、貿易便利化政策支持之外,應在全球主要出口市場設立相應的貿易促進機構,為企業搭建國際貿易網絡提供綜合性服務平台和境外貿易合作區建設。

  (三)著力增強零部件和裝備製造業的自主研發創新能力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中間品進口大國之一。在最大限度促進零部件進口技術溢出的基礎上,政府應該制定政策引導國內企業加強零部件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一方面提升中國本土企業的零部件生產質量和工藝,走出中國核心零部件過分依賴國外的困境,突破“為出口而進口”的被動貿易模式;另一方面促進產業內分工,打造和延長國內價值鏈。短期內,應繼續促進成套機器設備進口,加速國內陳舊設備的更新,增加國內資本積累;但從長期看,應該提高研發經費的投入和效率,鼓勵中國本土裝備製造業的自主創新。

  (四)進一步優化加工貿易國內布局,加快產業升級和梯度轉移

  加快加工貿易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步伐。一是國家要繼續強化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發展的差別化政策,鼓勵東部地區利用資金和技術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通過執行差別化稅收政策和調整加工貿易商品目錄,引導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二是國家應加強資金投入,優先支持中西部地區出口加工區的建設。三是針對中國出口加工區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的現狀,建議應打破地方利益和市場壁壘,建立全國統一要素市場,保障生產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並且更多地賦予中西部出口加工區物流功能,建設一批報稅物流園區和倉庫,提升產業配套和產業集群水平,優化貿易鏈的區域布局。四是進一步優化利用外資的區域結構,促進中西部地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防止東部地區對產業水平較低的中西部地區產生擠出效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