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促進經濟發展動力轉向新增長點 | |
http://www.CRNTT.com 2015-04-18 08:36:37 |
人民日報發表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文章認為,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當前,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很大程度上來自短期或周期性因素,而經濟新常態的本質是增長動力轉換,並不是簡單的增長速度下降。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科學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性變化後指出,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因此,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既不能無所作為,也沒有必要採取大規模刺激性措施,而應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政策,盡快找到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經濟新常態的潛在增長率並不低 文章分析,學術界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中國經濟的長期潛在增長率是比較低的,有人甚至認為明顯低於7%。實際上,支撐這種觀點的論據經不起推敲。 第一,不能簡單地從勞動力總量見頂這一事實推出潛在增長率會大幅下降。的確,中國勞動力總量已經接近或達到峰值,但必須看到,勞動力的素質在不斷提升,人均受教育水平和整體健康水平在不斷提高,因而勞動力的有效供給在持續增加。 第二,不能從目前勞動生產率提高速度下降這一事實推出勞動生產率提高會持續低迷。宏觀經濟研究的一個基本結論是:勞動生產率提高與經濟周期正相關,或者說是順周期的。也就是說,在經濟增長比較快的時候,勞動生產率提高得比較快;而經濟增長放緩的時候,勞動生產率提高也會放緩。用經濟學術語來講,就是勞動生產率是個內生變量。其原因很簡單:對於企業而言,勞動雇傭量調整的速度遠遠慢於企業產出變化幅度。所以,當經濟加速的時候,企業不可能馬上增加勞動雇傭量,單位勞動強度就會加大,按人頭計算的勞動生產率就會迅速提高;當經濟放緩的時候,按人頭計算的勞動生產率提高速度就會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最近一段時間,由於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換擋,勞動生產率提高有所放緩,但不能由此得出未來勞動生產率提高會持續放緩的結論。事實上,由於中國資本積累仍在繼續,人均資本量還在不斷提高。同時,儘管目前中國人均資本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在不斷縮小,但仍然存在。這表明中國勞動生產率在未來一段時間還將繼續提高。 除了以上兩個理由,還應看到,過去相當長時間中國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並不在生產側,而以上分析的勞動力總量以及勞動生產率問題都是生產側的因素。事實上,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在需求側。所以,如果經濟結構調整到位、政策實施到位,中國經濟需求側的潛力將會充分釋放。當需求側潛力釋放的時候,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就會提高,勞動生產率也會提高,中國經濟的短板就會得到彌補,增長速度就會上升。 學術界還有一個流行說法,就是當人均GDP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比如說1.1萬美元(按照1990年的美元購買力計算),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就會放緩。這一論斷的依據是歷史上韓國、日本、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人均GDP達到1.1萬美元之後都明顯下降。這種觀點有片面性,因為從本質上講,在開放環境下一個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受到世界經濟發展大環境的影響,應該從一個經濟體人均GDP與當時世界上最發達國家人均GDP之比來判斷該經濟體的增長潛力。歷史上日本、韓國人均GDP達到1.1萬美元時,美國的人均GDP為3萬—4萬美元,日本、韓國人均GDP接近美國的30%。而目前中國的人均GDP,即使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也不到美國的20%。這個差距相當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韓國、台灣等經濟體與當時美國的差距,而當時它們的經濟增長速度遠高於7%。 最近,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分析了歷史上經濟增長的原因,發現影響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潛力的因素包括該國人均GDP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經濟開放度、儲蓄率以及宏觀經濟穩定程度。在這幾個方面,中國的情況都是有利的。中國的人均GDP僅為美國的20%,經濟開放度位居世界前列,國民儲蓄率約為50%,宏觀經濟穩定性很高——經常賬戶存在順差,財政赤字非常小,政府有大量的盈餘資金。綜合以上因素,我們的結論是,未來10年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能保持在7%左右。 著力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文章表示,中國經濟潛在增長速度並不低,當前中國經濟遇到的困難是短期的周期性因素影響的結果,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房地產業過去10年發展過快,提前消耗了居民的購買力。目前,中國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5平方米左右,接近90%的家庭擁有了第一套住房,而目前的房價又超出了許多工薪階層的實際購買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房地產業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未來一或兩年,房地產將持續成為影響經濟下行的一個因素。以2014年為例,假如房地產投資開發力度能夠和整體固定資產投資開發力度保持一致,那麼,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達到7.7%而不是7.4%。 第二,國際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發展不利。目前,國際經濟仍處於低迷時期,增長速度遠低於國際金融危機前5%的平均水平。發達經濟體只有英美增長比較穩定。全球前十大經濟體,包括歐洲、日本還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速度都低於國際金融危機前的水平。而且,國際貿易增速低於世界經濟增速。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當然會遇到增長的逆流。 第三,當前中國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政績考核改革,這對於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非常必要,但一些地方領導幹部認識不清、工作不力,出現了怠政懶政問題。 增強新常態下的發展動力,必須採取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努力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深化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改革。中國經濟發展對基礎設施建設需求仍有較大空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2010年中國人均基礎設施存量水平僅為日本和韓國的18%。基於此測算,如果中國用10—20年時間趕上日、韓目前的人均基礎設施存量水平,未來5年每年將拉動GDP增長3.9個百分點。要使基礎設施建設成為不同於以往的新增長點,必須進一步推動改革創新,特別是改革基礎設施建設融資辦法,形成基礎設施建設長期可持續融資渠道。為此,可以考慮成立基礎設施長期建設基金,把基礎設施融資從銀行貸款中轉移出來。這樣既能降低基礎設施融資成本,也能更好地讓全社會監督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促進生產能力更新和綠色化。當前,社會各界對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反應強烈。在中國現階段,治理環境污染必須加強投資,用新的清潔的生產能力取代傳統產能。以鋼鐵為例,中國鋼鐵生產能力在10億噸以上,其中至少一半的生產能力是高度污染的。如果一方面加強環保監督,強力淘汰一大批落後生產能力,另一方面積極補貼新生產能力投資,引入國際上最先進、環保的生產能力,布局在河北、山東等沿海一帶,利用國際上高質量的鐵礦石和煤炭資源,加上清潔生產技術,就能夠大大降低鋼鐵行業的污染。根據測算,每改造1億噸鋼鐵生產能力,將帶動至少8000億人民幣的投資,相當於2015年規劃的高鐵的投資量。如果能夠花5年時間完成鋼鐵行業的基本改造,每年將拉動經濟增長1.2%。同樣,水泥和電解鋁等行業都可以採取這樣的措施進行改造。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壓縮生產能力,以提高鋼鐵、水泥等的市場價格,讓這些行業的清潔環保投資有利可圖。 在擴大消費上繼續加力。目前,中國消費占GDP的比重達到51.2%。在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過程中,政府還應對消費加一把力,對一些重點消費給予支持。比如,當前居民出國旅遊購物是一個重點。應探索在國內建立一系列免稅店,讓居民在出國旅行時不必牽扯精力在國外購物,而可以在出國之後憑登機牌和出國證件,在國內指定商場購買各種進口產品,同樣享受到免稅待遇,把流失到國外的一部分消費拉回國內。根據不完全計算,這樣做可以把上萬億人民幣的消費轉移到國內來。總之,擴大消費大有文章可做,只要貫徹落實中央精神,拓展思路,轉換機制,就能不斷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更好地發揮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