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燒錢買增長已成為中國經濟的過去式

http://www.CRNTT.com   2015-06-21 08:13:35  


  中評社北京6月21日電/國家統計局15日正式公布了2015年第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創下近6年來最低點。

  IT時代周刊發表察哈爾學會研究員張敬偉文章表示,這一數據並不令人意外,因為之前公布的CPI和PPI同比增長數據凸顯中國經濟下行的態勢還在繼續。在全球同此涼熱的不景氣市場氛圍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多次強調,世界經濟進入新平庸時代。作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中國經濟,難免受全球經濟形勢的傳導。

  文章分析,中國經濟,就數據言似乎不好看,從趨勢看還在下行中。但中國經濟不應局促於數字和一些微觀瑕疵,而應有宏觀視野。中國決策層的宏觀舉措有:一是法治和市場成為社會治理和市場管理的主旋律;二是政府轉變職能正在高效求實;三是政治考核擺脫政績至上和唯GDP崇拜;四是調結構的深化改革多元滲透和齊頭並進,從金融財稅到資本市場,再到社保體制,涉及法治、權利等各個方面;五是改革開放進入深水期,自貿區擴容正在釋放著新的改革紅利;六是“一帶一路”戰略正在國內及國際兩大市場釋放出前所未有的效應,與此配套的“兩行一金”(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絲路基金),尤其是亞投行,富有國際感召力,對全球金融秩序起著破舊立新的作用。與此帶動的不僅是中國資本和產能走出去,為後危機時代的全球市場帶來活力,更重要的是加速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而人民幣國際化又將對國內金融系統和資本市場產生倒逼作用,從而使調結構的深化改革發生涅槃式升華,催生中國模式的形成。

  執著於工業增速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還有CPI、PPI等數據,對中國經濟可能會得出悲觀的結論。尤其是聚焦於萎靡不振的樓市,當然也包括高企的地方債,觀察家們對中國經濟難免會憂心忡忡。

  文章稱,人們忘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在美歐日等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這些經濟體的法治健全、市場完備,遭遇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可以用普適的貨幣政策工具去拯救經濟。以美國為例,美國經濟率先走出危機泥潭,採取的是多波次的量化寬鬆(QE)。日本和歐洲依樣學樣,通過大水漫灌式的QE去通縮。日本和歐洲前赴後繼的QE成果還有待觀察。

  但對中國而言,法治水平、社會治理和市場基本面,都趕不上美日歐的水平。因而,中國面臨的急迫任務是調結構的深化改革,以期達到美歐日那樣的市場化平台。否則,簡單地拿來美歐日的量化寬鬆藥方,會適得其反。

  因而,在去通縮風險、破解地方債和擯除樓市沉屙等國際機構緊盯的中國式“硬傷”方面,中國採取的是溫和穩健和複方療治的方式。以通縮為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不久前的博鰲論壇上強調,我們必須要謹慎、警惕看一下通貨膨脹趨勢是不是會繼續持續下去,是不是會出現這種通貨緊縮的情況。從第一季度的通脹率看,CPI同比增長率為1.2%,低於去年第四季度的1.5%,遠低於3%的目標。“謹慎”和“警惕”面對通縮的貨幣政策是溫和的,央行在4個月裡已經兩次下調基準利率,並削減了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未來可能還會降息降准,但這些舉措都屬於滴水漫灌而非開閘放水。

  3.30樓市新政也非以往的政策性救市,而是釋放首套房和二套房兩個層次的剛需訴求。未來不排除還會有相應的樓市新政出台,但不會刺激樓市成為穩增長的興奮劑。此外,還啟動了萬億地方債置換計劃,以減少地方債帶來的風險。

  文章指出,中國經濟不可能再回到大投資燒錢買增長的時代。消化過剩和落後的產能,通過系統改革使中國社會和市場步入法治和秩序平台,實現宏觀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是“新常態”語境下的現實使命。審視中國經濟,需要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