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張峻豪:公民社會的力量一同影響兩岸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5-08-23 00:11:00  


  中評社香港8月23日電(記者 楊犇堯)台灣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張峻豪日前在第十二屆在兩岸關係研討會上表示,兩岸關係並非僅是政治關係。公民社會的力量,交流成果的發酵,都會反應在政治面,進而,上、下層級將一同思考、一同影響兩岸關係之未來。

  張峻豪說,近年台灣內部發生多次公民運動,公民社會的自主能量不斷加強,政黨已然從過去型塑民意的立場,逐漸在諸多議題上轉向為依附民意、順應民意之角色,這使得政黨領袖也難只由政黨立場或個人角色來思考兩岸關係。

  張峻豪表示,2008年後,隨著兩岸交流的制度紅利持續增加,在基層已然創造由下而上思考兩岸關係之思維,民進黨人士無法再像過去執政時期採取被動消極立場處理兩岸問題,即是體認兩岸交流所創造台灣社會質變所帶來的影響。不過,相對而言,在兩岸開放的制度紅利當中,若未能同時造成本土意識式微,或使選民對中國大陸危機意識降低,甚而產生兩岸文化認同之提升,則也將同時成為蔡英文調整兩岸主張,或者選擇消極以對的來源。事實上,在太陽花學運以及九合一地方選舉後,台灣社會當前似乎是偏向這樣的氣氛,故在後續選戰過程,大陸方面給予的制度紅利如果不能深化為“制度互信”,並進一步帶來“政黨互信”,則民進黨的不作為,將是穩固深綠選民、開拓中間選民的最佳選擇。基此,在當兩岸矛盾未解下,面對2016年大選,若大陸方面表態收回制度紅利,甚至主張推出報復性機制,都將影響民進黨淡化兩岸論述,且在選後更展現消極的助力。

  張峻豪說,民進黨所謂的彈性政策,看似充滿選舉考慮,卻仍有其正面發展之可能。他認為,事實上,在兩岸議題高度影響的選戰中,民進黨必然也清楚認知到,相較於國民黨說不清兩岸立場而失去選票,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多推進一小步就可能帶來選票成長。承此觀點,當兩岸氣氛改善,社會激化力量下降,民進黨自然會有彈性轉向深化民共交流的可能。事實上,對兩岸三黨來說,民、共乃距離最遠的兩個政黨,因此,理論上民、共往來不但能促使兩岸政策趨向務實,民進黨對兩岸政策之開放,更將有機會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互信元素, 進而促進兩岸民間交流的和諧。目前,蔡英文具體表示“兩岸以專業導向的交流活動增加瞭解,才能打開兩岸交流的局限性”,可理解民進黨兩岸議題主張仍具有“轉向作為”的可能。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