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智庫雜誌:台灣年輕世代緣何缺失中國認同?

http://www.CRNTT.com   2015-08-29 00:06:07  


 
  台灣年輕世代,主要是指出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以後,在李登輝、陳水扁的本土化和去中國化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他們是年輕群體“國家認同”的主體,他們對國家的認同狀況可以通過“國家認同”與統獨觀和“他者”參照對象等方面來考察。

  首先,在“國家認同”與統獨觀方面,20—29歲的年輕人中有八成四不贊成終統,明顯高於台灣其他年齡群體。據台灣指標民調2015年2月“民眾的‘國家認同’與終極統獨觀”調查顯示,17.7%贊成兩岸終應統一,67.7%不贊成,14.6%未明確表態,絕大多數民眾仍維持“不統”的穩定共識,即使泛藍民眾也有57.7%不贊成兩岸終極統一,此外年齡愈輕者不贊成終統的比率也愈高(20至29歲高達8成4)。相對而言,51.3%贊成台灣最終應“獨立”為“新國家”,32.7%不贊成,未明確表態16.0%,顯然比之兩岸統一的分歧更大。經交叉分析顯示,72.5%泛綠民眾贊成台灣終應“獨立”成為“新國家”,32.4%泛藍民眾亦同,此外年齡愈輕者表示贊成的比率也愈高。

  其次,“國家認同”中“我群”意識的建構,離不開對“他者”的塑造和區分。“國家認同”作為民眾對自己國民身份的識別,以區別於他國,也是國際社會互動關係的產物。在國際社會互動中,美國因素和大陸因素明顯是左右台灣“國家認同”變化的兩大外在變數。對於美國和大陸這兩大參照對象,他們對美國的好感明顯超過大陸,美國被塑造為自己認同的正面參照群體,而將大陸作為自己認同的負面參照群體,台灣年輕人的“親美恐中”心態十分明顯。

  綜上所述,李登輝、陳水扁當局的“去中國化”教育已經荼毒台灣年輕世代,使他們的“國家認同”觀被異化為對台灣主體意識的過分強調和對中國的刻板印象,缺少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觀念,更多的是選擇維持現狀的局面,凸顯了台灣年輕世代“國家認同”的混亂和困境。

  認同面臨的障礙

  “國家認同”是政治體系與個體雙向互動的產物,而且個體在“國家認同”的建構中發揮著主體性的作用。然而,作為認同主體的台灣年輕人,在與政治體系的互動中卻存在重重障礙,使得群體“國家認同”觀的建構面臨困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