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智庫雜誌:民共兩黨關係的進化存在可能

http://www.CRNTT.com   2015-11-22 00:04:46  


 
  兩黨建構性關係的內涵與層次

  民共建構性關係,指的是自兩黨有接觸以來,包括直接的互動和間接的認知,所形成的各種層次的黨際共有文化(shared culture)的總和。①這其中,涉及一系列雙方共有的文化認知,如彼此把對方界定為政治意識形態和安全上的主要敵人,當前都認知到不能忽視對方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以及開展兩黨交往的積極意義等。當然目前建構的主要是對抗性的知識體系。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不斷鞏固和深化,兩黨緊張關係逐漸緩和,有朝著積極方向建構有益共有文化的可能。如果兩黨能夠建立基礎政治互信,開展黨際交往行為,則兩黨關係會進化到洛克文化,實現兩黨關係的突破。②目前,兩黨的一些政策調整,反映了這種趨勢。

  基於建構主義的“施動者—結構”機制,筆者提出施動群概念,以此來分析兩岸在群際互動過程中所建構的群際結構和文化類型。③筆者認為,在兩岸群際互動中,台灣施動群內的施動者存在主次之分。當前民進黨由於其在野地位和不過半的民意基礎,客觀上處於次施動者地位。自上世紀80年代末台灣實現政治轉型以來,民進黨逐漸成為兩岸群際互動過程中重要的施動者,並且於2000年—2008年在台灣執政,成為台灣公權力的代表,一度躋身為主施動者,對兩岸主導性群際文化——洛克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衝擊,但並未改變兩岸群際文化的基本樣態。中國共產黨則在大陸施動群中處於絕對的主導地位,加之大陸特有的政治文化和體制,使得大陸施動群的涉台知識整體上是一致的,且以中國共產黨的決策意志為集中體現。所以,中國共產黨一直是兩岸群際互動過程中的主要參與者、塑造者,對兩岸群際文化的形塑有主導性的影響力。基於民共兩黨的特殊地位及其各自的施動地位的不同,兩黨建構的黨際文化結構,實質上是兩岸群際互動過程中的次級群際文化結構,但其對兩岸主導性群際文化結構的變遷有重要的影響力。

  當前及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民共兩黨建構的都是敵人式的關係文化(霍布斯文化),雙方在核心意識形態上完全對立,彼此也都是己方獲取台灣民意和實現政治理想的主要障礙。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相關互動實踐的不斷開展,二者的這種認知進一步加深,使得兩黨敵人文化結構具有極大的穩定性,也因此兩黨關係的進化面臨諸多困難,但令人欣慰的是兩黨關係進化已經出現了曙光,有向洛克文化轉變的可能。筆者首先從歷史的脈絡裡,探尋兩黨敵人文化形塑的具體過程及其敵人角色設定的依賴路徑,以期為兩黨關係的進化提供參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