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政策將是今年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

http://www.CRNTT.com   2016-02-20 07:26:51  


 
  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達到的目的

  如果我們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解為釋放中國的發展潛力,那麼,它應該是一次全面的經濟清潔過程,是一次創造性毀滅,舊的要讓它過去,新的要讓它到來;同時,它也是中國深化改革的標誌,是經濟二次騰飛的前提。如果要達到以上目的,以下幾件事情非做不可:

  一是要創造個人、企業、政府三者利益一致的經濟環境,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中國自1978年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事實上就是這一機制設計理論的典型代表,它統一了個人、企業、政府三者的利益,從而促成了中國超過30年的超高速經濟增長。但這種共同利益的基礎在前幾年已經遭到了破壞,因為城市土地價值的不斷上升,地方政府財政已經不需要依靠高速經濟增長來獲得,賣地是最好的選擇;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政府和個人都在追求社會保障的完善。因為三者間利益訴求的差異,使得過去追求經濟增長的動力失去,特別是企業被放置在一個孤立的地位上,經濟減速在所難免。如何兼顧三者利益:首先是為企業發展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再者是政府的財政收入必須與經濟增長的水平有關、與企業經營的好壞有關、與人們的收入水平高低有關、與人們的消費水平高低有關,它不能扭曲人們的行為,更不能投機取巧脫離經濟環境。從而使政府利益與整體經濟的利益相一致,而不能凌駕於經濟之上。最後是要鼓勵個人從勞動中獲得收益,按照其對社會貢獻的大小來獲取收益。我們認為,重塑和協調三者的利益關係,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也應該是首要任務。

  二是重點領域的經濟體制改革必須切實實行。首先,動員式經濟的轉型。中國的第一次經濟騰飛,運用的是動員經濟型模式,這種動員式的經濟增長,好處是政府激活了全社會的積極性,但帶來的副作用是價格體系的扭曲、內外失衡、過度投資及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就是要解決上述問題,但須注意的是,目前所採取的很多措施也是行政化的,如果使用不當就會形成動員型經濟的翻版。這就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和行為。以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而言,全社會對市場經濟已經適應,企業也有了國際市場競爭的經驗,政府已經不再需要在經濟生活中的一切領域扮演具有控制力的角色,可以放手讓市場和企業發揮更大的作用。動員型經濟的轉型的關鍵是合理確定政府的定位,使其從經濟增長的帶領者轉化為發動者,從前台走向幕後。其次,明晰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推進市場化改革。首先要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打破壟斷,推行政企分開;推動國內統一市場的建設,打破各種資源流動尤其高層次人力資本流動的制度障礙,解決資本市場、要素流動、基礎設施、信息等領域的割裂問題;打破行政干預所導致的橫向、縱向經濟分割,切實發揮經濟網絡的集聚、關聯效應,增強城市化的空間配置效率。其次,推進科教文衛等各類事業單位的轉型和改革,形成高端服務業市場,提高服務業質量。第三,深化財稅制度改革。目標是使稅制由工業化階段的間接稅制逐步過渡到城市化階段所要求的直接稅制。

  三是要創造明確的預期,讓人們看到希望。預期和激勵是現代經濟學的核心詞匯,激勵是市場經濟的核心,而預期是政府宏觀管理的核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否實現,關鍵在於人們能不能形成一個好的預期,預期是信心的前提,只要人們對中國的經濟預期向好,努力才會得到好的回報,市場參與者才會去努力。政府行為是市場預期形成的重要來源,所以創造好的預期,應該是政府宏觀政策的出發點。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