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內地香港青年座談:要求對方的 自己先做到

http://www.CRNTT.com   2016-05-29 00:04:40  


講者鄧家怡(左二)、韓雨筱(右二)
  中評社香港5月29日電(記者 黃博寧)陸港兩地矛盾突出?從反水貨客、反雙非孕婦、反內地學生來港搶學位、反蝗蟲到收緊“一簽多行”、“本土主義”,近年來爭議不斷。為了增進兩地之間的瞭解,常年在港生活的大陸人及經常往返內地的港人,分別採訪了15位來自大陸和15位來自香港的青年,將他們的故事集結成書,並取名為《陸港對話》。昨日,《陸港對話》座談會邀請其中兩位作者,來自香港鄧家怡以及來自浙江寧波的嶺南大學畢業生韓雨筱分享成書及交流感想。

  鄧家怡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會計系,畢業後放棄穩定的工作,和好友發起了中國孩童創意行動挑戰賽,幫助內地兒童改善身邊的社區問題,曾獲2014年香港青年服務大獎、2015年香港傑出婦女義工。她在分享中表示,自己在香港土生土長,原來很少離開,在開展大陸的項目之前,也沒有機會去到內地,後來發現內地有很多和報紙上寫得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寫出來,不是為了改變別人的看法,而是多提供一種視角。

  她指出,內地的城市之間是很不一樣的,與香港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在北京要戴口罩,也有不少濱海城市綠化的比香港好,空氣也很好。”她分享有一次在高鐵的餐車上遇到看似農村來的婆婆拼台,對方說話大聲、舉止不甚文明,引發她的反感,可對方後來主動拿出家鄉特產,一再邀請她品嘗,她又覺得心生歉意,因為始終是帶著有色墨鏡看對方,而忽略了對方的親切和善良。

  對於如何增進兩地的溝通,她認為,要求對方做的,不如自己先行一步,因為改變自己容易辦到,做了再去要求別人。

  另一位講者韓雨筱是本書的發起者,當過TED講者,曾在非洲擔任勞工仲裁,2015年獲香港十大傑出新青年提名。她分享了高考後來到香港讀大學,慢慢學粵語,慢慢適應,和兩地的人不斷交朋友、相互瞭解的過程。

  她表示,香港是個很拼的城市,教會了她認真、執著、專業,比起家鄉有很大的不同。未來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滬港通、深港通的陸續啟動,相信兩地會有越來越密切的融合,兩地之間的溝通也應該增加,誤解應該逐漸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