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熊玠答中評:面對仲裁中國不應忍氣吞聲

http://www.CRNTT.com   2016-07-14 00:28:40  


  中評社紐約7月13日電(記者 郭至君)南海仲裁案結果出爐,輿論一片沸騰。中國應該如何應對菲律賓設下的“陷阱”?未來的南海局勢是否會變得更加複雜?紐約大學政治系終身教授,著名國際法專家熊玠昨日接受了中評社記者的訪問。

  熊玠首先表示,仲裁結果在我們的預料之中,因為中國從開始就不參加,也不承認仲裁法庭的管轄權。但由於中國沒有參加,所以在選擇仲裁人員方面一定偏袒了菲律賓,對其有利,而中國吃虧。中國的不到場引發了三個後果:一、仲裁法庭對中國有偏見,有這樣態度的時候就會影響裁決決定。二、缺席則沒有機會答辯,有些法律細節一定要在場聽到菲律賓的表態才能夠有效地、正確地駁斥。三、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態度有了異見。

  熊玠指出,菲律賓在這次仲裁中設置了“陷阱”,它不把南海看成南海的問題,而把它變成一個島的問題。中國的立場是認為整個南海是其“歷史水域”,所以這其中所有島都是中國的,可是菲律賓卻不是這麼說,它明明知道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不涉及“歷史水域”概念而且還有很多問題,卻故意請求仲裁法庭以此來衡量。

  熊玠對中評社表示,對此,他有兩個建議。一,中國可以指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序言中明文告誡,凡是在其條文中沒有規定的問題(包括“歷史水域”)一仍“應繼續以一般國際法(即習慣法)的規則和原則為準據”。那麼既然該公約沒有講到歷史水域的概念,就應該跳脫出去來看習慣法是怎麼講的。如果按照習慣法來講,中國在1947年就公佈了南海是中國的歷史水域,而且當時習慣國際法和國際法院都是承認這個觀念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