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新常態下怎麼保持戰略定力?

http://www.CRNTT.com   2016-07-31 07:58:00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是無法躲避也不該躲避的。
  中評社北京7月30日電/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是新時期黨中央對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和階段特征的深刻認識,反映了新常態條件下的戰略自覺和戰略自信。

  解放日報發表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王志平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經濟總量不斷邁上新台階。根據聯合國數據庫資料,按當時匯率折算,1980年中國的GDP名列加拿大、南非、巴西、西班牙和荷蘭之後,居世界第13位。1990年,中國GDP居世界第11位。2000年,上升為第6位;2005年,超過法國,居第5位;2006年,超過英國,居第4位;2007年,超過德國,居第3位;2009年,超過日本,居第2位。按世界銀行口徑的購買力平價計算,2014年中國超過美國,居世界之首。

  文章分析,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的奇跡。秘訣何在?這首先可以用黨的基本路線和改革政策的生產力釋放效應來解釋。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農村土地承包制的推出,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92年推出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導向的新一輪改革,使城鄉經濟發展活力得到激發。

  如果說這是中國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奇跡的內部原因,那麼改革開放以來對國際市場的充分、有效利用,則可視作與外部因素有關的原因。這個階段,正逢全球經濟處於顯著持續增長之中。建立在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以及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機會基礎上的大規模出口和外向型發展,成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1979年至2012年間,中國貨物出口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左右,成為世界貿易大國。

  人類經濟發展的歷史反覆證明,任何經濟發展的模式和態勢都有生命周期。發展中經濟體獲得持續20年以上連續高速增長,僅為少數。在我們之前,僅有日本、韓國等國家或地區,曾經有過持續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長期,之後就進入經濟緩速增長階段。這種“邊際增長速度遞減”的現象,幾乎成為所有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展中經濟體的“宿命”。

  今天我們意識到,此輪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有所下降,表面上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實際上卻是經濟增長的內在規律使然。換句話說,此輪國際金融危機或許提前讓中國GDP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然而即便沒有國際金融危機,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換擋也遲早會來,而且越是往後挪位的換擋,越意味著矛盾積累的複雜程度加劇。由此看來,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是無法躲避也不該躲避的。

  既然如此,也就沒有必要給新常態貼上“好”或“不好”的標簽。現在,我們仍然會聽到一些質疑的聲音:為什麼沒有一開始就戴上經濟發展的“遠視鏡”,當初就不該搞那麼多產能。不得不說,這樣的想法帶有明顯幼稚的色彩。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作講話時指出:其一,新常態不是一個事件,不要用好或壞來判斷;其二,新常態不是一個筐子,不要什麼都往裡面裝;其三,新常態不是一個避風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難做好的工作都歸結於新常態,似乎推給新常態就有不去解決的理由了。他強調,新常態不是不幹事,不是不要發展,不是不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而是要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

  文章指出,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持戰略定力,有兩個表現是至關重要的:

  一是以平常心態應對經濟增長速度的高高低低。2014年和2015年,中國出現了多年未曾出現的年度GDP增長速度低於年初預期增長速度的現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中一個具體指標就是2020年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就要求,“十三五”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速度在6.5%以上。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中國經濟增長更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今後幾年,我們未必能保證每年GDP增長速度都在6.5%以上。如果出現經濟增長速度不理想的情況,能不能保持戰略定力,不輕易推出強刺激政策,將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這既需要決策層保持戰略定力,也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以積極態度堅定不移推進結構調整、培育新的發展動力。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半年來的工作實踐顯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不會一帆風順地得到落實。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綜合研判世界經濟形勢和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決策,各地區各部門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決策部署上來,重點是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要樹立必勝信念,堅定不移把這項工作向前推進。新常態背景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有“麻煩”,但因為害怕“麻煩”而左顧右盼,接下去的“麻煩”會更多、更大。認識上述關係需要戰略思維,處理好上述關係更需要戰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