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 
中評鏡頭:鈴鐺博物館 中國第一家

http://www.CRNTT.com   2016-12-10 00:48:30  


從各國收集來的鈴鐺(中評社 郭至君攝)
  中評社上海12月10日電(記者 郭至君)鈴鐺既不“名貴”,也不是稀罕物,甚至在雜項收藏中屬於偏冷的門類,但是,在上海寶山區,有一家鈴鐺博物館,也是中國第一家這個主題的博物館,收藏了“中國鈴鐺收藏第一人”——葉堅華二十餘年個人私藏的總計2500余件鈴鐺藏品,讓大眾能夠近距離感受鈴鐺的玲瓏姿態、瞭解和共同傳承鈴鐺的歷史與文化。

  “鈴”,響器,體內垂一小舌,搖動發聲。“鐺”則形容撞擊金屬等器物的聲響。世界鈴鐺發源地在中國,《詩·周頌》裡就有‘龍膝揚揚,和鈴央央’,體現軍旅的氣勢。而我國古代鈴鐺以銅制為主,歷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代,在山西襄汾古墓裡發現的一件銅鈴是我國最早的銅鈴。

  在古代,鈴鐺通常用作祭祀、音樂、法器、勞動工具,以及生活中的飾品等,現代的鈴鐺則又有了紀念等新的功能。葉堅華收藏的不少是“有故事”的鈴鐺,比如古詩裡的護花“金鈴”是一種風鈴、為紀念世紀大婚,其實製作了紀念版的鈴鐺、美國1940年就建立了鈴鐺收藏俱樂部等等。

  葉堅華之前接受採訪時候表示,“對於藏家個人來說,在收藏中已經享受了樂趣,最後還要回饋社會,把獨樂樂變成眾樂樂,與社會共用。希望能有一個平台將鈴鐺文化傳承發揚下去。”一件鈴鐺,就是一件傳奇,我們用它品味傳承。

  此外,鈴鐺私藏館除了展出2500余件鈴鐺藏品,還將設置互動體驗區,如風鈴走廊、編鐘體驗、鈴鐺DIY專區等,讓鈴鐺會“說話”,“活起來”,吸引更多年輕人進入博物館。據瞭解,目前,中成智穀私藏博物館聚集區規劃的十家私藏博物館裡,還包括玩具收藏、算盤、筷子、老爺車等門類,全部都是小眾收藏。

  中評社上海走親採訪團一行12月4日抵達上海,將在上海進行為期一週的走親採訪報道。此次中評社上海走親採訪團由十一人組成,包括團長台灣中評通訊社社長俞雨霖、顧問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郭偉峰,成員還包括台灣中評通訊社總編輯林淑玲,中國評論通訊社常務副社長周建閩、台灣中評通訊社主任記者黃筱筠、台灣中評通訊社高雄特派員高易伸、台灣中評通訊社台中特派員林谷隆、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新聞中心主任林艷、中國評論通訊社國際部主任郭至君、中國評論通訊社記者金裕超、中國評論通訊社記者臧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