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蘇進強論王道文化是兩岸關係活水

http://www.CRNTT.com   2017-01-24 00:12:49  


 
  “以民為主”的社區文化交流是兩岸互信的基礎工程

  眾所皆知,大陸近年的發展可謂突飛猛進,宏觀的戰略規劃與快速的決策及講究効率的執行力,讓計劃經濟的各項政策能夠劍及履及。當人民財富累積到不虞匱乏,社會也開放到一定程度之後,貪腐問題往往是國家治理不可承受之重,人民便開始要求自由民主,希望擁有參與公共政策的權力,而“由上而下”的國家治理,分工轉化為以服務代替管理“由下而上”或上下相輔相成,建立人本的“以民為主”的社會發展或社區營造模式,也已成為大陸近年來地方治理不斷摸索的創新模式。

  事實上,這種由政府提供政策規範與相應資源,社區居民共謀、共理、共治、共享、共謀,參與基層公共政策與建設,共建社區為共同家園,守望相助,人人相互尊重、包容、欣賞、分享,人人皆可成為志工,守護社區安全、環境、生態,乃至共同運營社區產業的“社區總體營造”,正是台灣近30年社會發展與轉型的利基,其發展經驗或可做為大陸建構全面小康社會的借鏡,甚而是兩岸基層社區交流的重要平台。

  透過社區交流平台的溝通,相互理解,交換經驗,建立交情,互通有無,形塑社區對社區的“社會互信”,對兩岸互信而言,正是“萬丈高樓從地起”的基礎工程,也是“兩岸一家親”的具體實踐。不可否認,兩岸有不同的的政治制度,但社會發展的軌跡卻異曲同工,台灣在50年代即積極倡導“小康社會”,並從農村、偏鄉推動基層建設與社區營造,“客廳即工廠”的家庭手工業及鼓勵中小企業,使大多數民眾能脫貧而小康、致富,同時將文化倫理道德、禮義廉恥精神融入“國民生活需知”。這種將中華文化王道精神內化、融會貫通於民眾生活、形塑社區共同體的建構,正是“和諧社會”的體現。而兩岸和平發展已是基層社區民眾的主流民意,並不因政黨支持對象的不同而有歧異,對宗祠姓氏與信仰的尋根之旅也蔚為風氣,故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也不受政客“去中國化”及“文化“台獨”的影響。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如何以中華文化的交流,深化兩岸關係的“五緣”,或可做為化解因“九二共識”之有無的破冰活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