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黃智彥語中評:大陸佛系青年和台灣小確幸

http://www.CRNTT.com   2018-02-09 00:09:19  


逢甲大學校園。(中評社 林谷隆攝)
 
  黃智彥判斷,今年台灣景氣應該會上升,政府也一直鼓勵企業加薪,但在薪水還沒有入袋之前,民眾預期的可支配所得不會提高,所以內需型經濟型態的夜市,還是會持續發展。台中雖然過去一年倒了6個觀光夜市,未來這一年預計還會再新增3個夜市,以解決民眾小確幸的休閒需求,夜市也要好好革新,朝向攤位多樣性、環境整潔、提升基本服務品質方向努力。

  對於近年新聞常見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轉戰餐飲業,例如工程師跑去賣雞排,拿到博士學位也來賣雞排,或是醫生脫下手術袍開始研發菜單,這些轉行成功開創事業第二春的故事雖勵志感人,但看在財經專家的眼裡,卻成為預示台灣經濟發展受到侷限的警訊。

  黃智彥告訴中評社,大概在半年前,大陸流行“佛系青年”一詞,對照台灣年輕人的心態,就是“小確幸”。這個世代認為自己的成就,不可能達到四、五年級(50後、60後)的大成就,追求小確幸就是掌握眼前擁有的幸福,所以台灣青年人才轉而投入小吃業,就是這種心態,在台灣這種現象已叫有十年。

  黃智彥提到,台灣青年人才不願意在科學園區熬夜加班,在無塵室內看不到未來,轉而找自己的興趣工作,餐飲業、烘焙業都是優先選擇,可以滿足心靈,又能溫飽,這樣就已經足夠,而不去想像未來的發展。

  黃智彥認為,大陸的“佛系青年”是來自於一胎化,他們的不爭是來至於一個人的背後大多有六個人可以支持(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台灣青年背後沒有這樣的資源依賴,如果只是追求短期的滿足,一旦發展不成功,長期可能會導致失業率上升等社會問題,這也可以解釋為何遊民的平均年紀越來越低,政府應該要重視這個議題。

  黃智彥向中評社說,造成人才流向小吃業,還有一個原因是台灣沒有長期的產業發展計劃,上一代經濟發展口號是“兩兆雙星”,現在則都是分贓式拚經濟,沒有全盤規劃,所以一級農業常常有生產過剩的狀況,二級製造業也大量出走的狀況,沒有產業政策讓教育作出對應改變,人才配置在招生名額,學生畢業的就業接軌都亂了套,這是本質上嚴重的問題,大家都只追求服務業。

  黃智彥分析,台灣人才投入服務業還是有發展契機,未來在智慧製造、AI人工智慧發展成熟之後,二級產業的人力需求會減少很多,大家都轉到服務業,也沒有不好,關鍵就是這個轉型的階段需要多久時間,讓台灣的製造業升級,也讓台灣的服務業轉向精緻服務發展。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