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談閩台民間信仰(二) | |
http://www.CRNTT.com 2019-07-04 00:31:26 |
我們常在地方文獻看到對民間信仰的批評。這些批評或基於宗教、或基於官方的立場,以民間信仰“不合我們的理性”即“不合理”而排斥之,但這些批評本身恰是不合理的,我們可以一一做出合理的解釋。舉例言之,清代學者李世熊在其名著康熙《寧化縣志》(1684)里對民間信仰有很尖銳的批評,似乎有意歷數其不是。曰:“寧化不知海舶為何物,無故何祀天妃,得無諂乎?”謂:天妃已從海神演進為全能的水上交通運輸和全方位的民生保護神。寧化雖在山區但也有內河交通運輸和民生的種種訴求,寧化祀天妃其來有故而不諂。曰:“審知何神,不能衛子孫於數十年內,而死後700年猶能衛寧化也?”謂:閩王王審知有功於閩人。民間信仰之祭祀分紀念性和訴求性兩類,閩人祭祀王審知是紀念性的。自康熙《寧化縣志》出,300餘年過去了,而閩省仍有王審知廟。所以然者何,紀念其功德也。看來,“順了它們演進的歷史”確實可以給出合理的解釋。 日據台灣期,1938年11月,“新竹州”的侵台日吏羅列台灣民間信仰“靈驗本位”、“神靈甚其混亂”、“利己本位”、“無有教理及教師”等“特質”,做出“對於在來台灣寺廟齋堂”之“全廢案”,隨即開展“寺廟神升天運動”,粗暴地禁毀民間信仰,是嚴重的文化侵略! (作者汪毅夫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