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台民粹主義的演化與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19-10-07 00:03:18  


 
  國民黨傳統的基層動員主要依靠地方派系,依靠黑道勢力與政權結合的黑金政治結構,由於暴力、賄選等現象頻發,極大地損害了國民黨的形象,為民進黨煽動民眾反對國民黨提供了理由。國民黨在直接面向廣大選民進行選舉動員方面,能力、策略和訓練遠不如民進黨,而且還背著威權專制的歷史包袱,但是在野八年的經歷使國民黨不僅認識到大眾動員的極端重要,也積纍了一些草根政治的經驗。2000年陳水扁執政後,台灣政治的對抗性議題逐漸集中在“統獨”問題上,與此相關的議題包括“省籍”、“族群”、“公投”、“認同”等,國民黨等泛藍陣營政黨為了爭取民意,開展了一系列以反抗民進黨執政為目標的遊行、示威等抵抗活動,尤其是圍繞著選戰組織各種規模的宣傳造勢活動、民眾抗議活動,較大規模者包括2004年選前的“換總統、救台灣”活動、“三一九槍擊事件”後的泛藍抗議活動。2006年的“紅衫軍運動”雖然提出超越藍綠的訴求,但是背後仍是藍色,這場以“百萬人民反貪倒扁”為號召的運動得到了大批藍營民眾的支持,國民黨“立委”也提出“總統”罷免案以呼應。〔31〕2008年國民黨重返執政地位,開始側重經濟與民生議題,圍繞“統獨”議題進行的民粹動員開始減少,但其發動草根政治的能力已與民進黨不分上下。

  民進黨在操弄民粹政治方面則無所謂在野或執政之分,它在李登輝執政時期製造省籍矛盾、大搞族群政治,在民粹動員方面無所不用其極,終於將國民黨拉下台。然而,即使是上台之後,民進黨也無法抗拒民粹主義的致命誘惑,明知民意如流水,既可載舟亦可覆舟,也明知民粹主義的反建制本能,不僅沒有站在執政的地位上彌合分歧、尋求共識,反而是企圖超越現有體制,利用體制外手段達到政治目的,可見民進黨本質上就是反對“中華民國”的既有體制的。民進黨上台後提出一系列分裂性民粹議題如“公投綁大選”,“民進黨執政期間進行過兩次公投,表面上體現了決策民主,實際上是由統治者發動的民粹政治”。〔32〕在2004年選舉中,為了戰勝國民黨,民進黨搞了一場大規模的“二二八牽手護台灣”造勢活動,鞏固了基本盤,但卻進一步分裂了社會。

  這一時期,台灣地區經歷了四次領導人選舉和大大小小的“立委”選舉和地方選舉,這一時期也正是民粹動員被主流政黨爭相利用、在選舉中大顯身手的時期。國民黨、民進黨從李登輝時期的裡應外合中走出,開始全面的選舉對抗,為了爭奪選票和民眾支持,就要建構議題、組織運動、引導爭論,民粹主義自然就是最有效的政治工具。曾有台灣學者尖銳地指出,這一時期台灣的政治狀態其實就是“身穿藍綠球衣的作為美式足球球員的政治人物對失控的權力之球搶成一團,背景則是因過度興奮而被愚蠢化的媒體與觀眾”。〔33〕民粹主義對於藍綠政黨的意義如同政治推銷,草根深耕和民粹動員一方面可以造成民眾廣泛參與政治的印象,突顯台灣的所謂選舉民主、程序民主;另一方面則使民眾參與儀式化、民眾選票功利化。在藍綠爭搶選票、爭打民粹牌的政治環境中,民調成為決策依據,選票流向被高度重視,而如何實現分配正義和人民當家做主卻被擱置一旁。然而,普通的台灣民眾並不甘心做被背景化、“被愚蠢化”的“大聲公眾”,過度的政治動員、日常生活的泛政治化已使他們對藍綠權鬥心生厭煩,他們開始尋找新的政治表達渠道,尋找對社會矛盾有真正體認、對社會正義有問題意識的政治力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