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台民意結構性變化與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19-10-12 00:03:41  


 
  三、政治激情消退及執政績效日益受到重視

  目前台灣社會出現的民意變化是民進黨兩年來執政績效不佳的直接反映。2016年民進黨重新取得執政權,卻也立即背上了“執政包袱”。對於台灣任何一個政黨來說,在台上時都有“執政包袱”的問題存在,目前來看似乎沒有哪個政黨能夠完全擺脫這種執政的困境。但較之國民黨執政的八年,民進黨上台以來,經濟發展未見起色,治理“新政”引發新的社會對立衝突。政治績效不彰引發台灣社會對政治發展的反思,進而引起了民意的結構性變化,執政績效在民意評價系統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島內這種民意變化最直接的表徵就是台灣民眾的政治激情逐漸消退。縱觀台灣政治變遷的歷史可以看出,晚近以來的台灣政治結構變遷其實就是一次又一次政治激情釋放過程。民進黨通過議題營造的方式,不斷激起台灣民間政治參與的熱度,並藉此營造輿論環境,形成對競爭者的強大壓力。政治激情氾濫往往是政治動員過度的後果,主要表現為清晰的“群我邊界”和對抗式的動員模式,以及較高的政黨支持度與忠誠度。在經歷了長期的“民主化”實踐以後,台式民主的缺陷更加充分暴露出來,民間社會開始對這些制度進行較為系統的反思,原先帶有理想主義的政治熱情也隨之消散,相應地,政黨支持度也會逐漸降低,而中間選民的數量則會逐步增加。

  政治一旦離開了選舉的政治劇場,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社會的治理問題,也就是政治目標與政治理念的兌現過程。民進黨上台之後,不去考慮消弭台灣社會的裂痕,反而在一系列問題上不斷製造矛盾與衝突,在諸如“年金改革”、“同性婚姻”、“勞工立法”等問題上屢屢凸槌,台灣社會對民進黨執政的反彈也逐步加強。不管民進黨的出發點如何,執政亂象非常現實地影響到了民眾的生活,因此而引發的失望情緒也會逐步發酵。當然,這種情形的出現與民進黨的動員策略是相關的,民進黨在進行政治動員中通過抹黑對手以及訴諸“轉型正義”之名,給民眾畫出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大餅,提高了台灣社會的期望值,卻沒有辦法完全兌現,最後衹能接受民粹的反噬。

  島內民意逐步增加對執政績效的重視意義重大。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認知的變化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民進黨重新上台以後,島內民意出現了明顯的“統升獨降”現象,這種現象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民進黨第一次上台時就出現過類似現象,這反映出台灣民間社會對於執政當局政治立場的擔憂,以及進行制衡的心態。同時,在經歷了陳水扁時期的激烈“台獨”衝撞以及蔡英文上台之後破壞兩岸關係政治基礎造成的台海動盪,台灣民間社會對於“台獨”之不可能實現有了進一步清晰的認知。這也說明,“台獨”勢力雖然極力要脅持台灣人民走向“台獨”的道路,卻低估了台灣社會對這個問題的辨識能力以及抵制力度。

  大陸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取得的發展進步與成就,對台灣民意變化也起到了推動與催化作用。國台辦推出的31條對台政策調整措施,旨在與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的發展機遇,加強了推動兩岸融合的力度,從制度上為兩岸融合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在大陸持續的拉力之下,台灣民眾對於兩岸關係及大陸的認知向良性變化的速度加快。31條措施頒佈後台灣民眾赴大陸工作意願增加就是較為典型的表現。同時,各地方根據自己的特點相繼出台了便利台胞在大陸學習生活的措施,推動兩岸民眾向深度融合的方向發展。大陸發展及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的堅持給台灣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對台灣民意變化的影響也是直接和長期的。因而可以判斷,在上述各種因素的共同推動之下,未來隨著兩岸交流的進一步發展,執政績效在民意評價系統中的權重可能還會進一步增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