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中華文化圈公共產品 如何供應?

http://www.CRNTT.com   2020-01-21 00:18:08  


 
  同時要注意到,文化中國認同有自己的規律,它有時候與主權中國認同重疊,有時候又超然於國家主權層面,往超國家的普世價值方向發展。而且文化認同甚至比主權認同更具緊迫性,因為電腦網絡平台的快速發展,社交媒體手段的多樣化,使得中華文化圈面臨文化特性消解的可能性。如果說紙質媒介時代,兩岸三地及海外華人儘管政見不同,但基於共同的歷史文化回憶,因此不會出現溝通障礙。現在不然。整個中華文化圈裡,特別是年輕人使用的社交媒體完全不一樣,相互不能溝通,長此以往,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會截然不同。這樣即使在同一個大家庭裡也會同床異夢。祇有設法在整個中華文化圈範圍內,以極大的包容性加強文化中國的認同,實現對一個中國的共同認知,即使他們在不同的地域、國度和地區,也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在中華文化圈裡搭建公共平台,提供公共產品,以促進對文化中國的高度認同。

  三、文化公共產品的問題思考

  本文並非專門討論公共產品的理論,而是想把公共產品的理論運用到兩岸的和平統一進程上,運用到中華文化圈的建構上,運用到文化中國的認同上,其理論假設是,祇要提供足夠的文化公共產品,就會給中華文化圈提供強大的內生凝聚力,也為兩岸的和平統一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但問題也來了。誰是文化中國公共產品供應的主體?誰來承擔這些公共產品的成本?誰能保證整個中華圈的人們共享這些文化公共產品?當兩岸三地的民眾對文化中國的公共產品產生歧義時如何提供解決方案?等等。就這幾個問題,下面做一些簡單討論。

  按照簡單的理解,公共產品是公眾可以免費共享的,個人是不能獨佔的,正好與私人產品相反。它最早來自於公共經濟學的概念,其特點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所謂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是指公共產品的整體性,比如國防,外交、安全、教育、維穩等,屬於一個整體,無法切割成若干個單位,也不能歸屬於哪個企業或機構,它屬於全體社會。所謂消費的競爭性是指公共產品消費者的增加,不會影響現有消費者對公共產品的數量和品質的消費,也不會導致公共產品成本的增長。所謂受益的非排他性是指祇要在公共產品提供的範圍內,人人都可以消費公共產品,這跟私人產品不同。私人產品除非擁有者允許,其他人無法享用其私人產品。

  後來,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領域,將公共產品概念引用到國際關係的分析上,使之成為霸權穩定理論的邏輯起點。這個理論認為,任何一個大集團,願意為集體行動支付組織成本的祇是少數成員,大部分成員缺乏為集體行動買單的內在動力,因為他們為集體公共產品支付的成本不足以獲得受益。況且,個別成員即使沒有支付公共產品的成本,他仍然可以享用集團的公共產品。這種“搭便車”的現象,導致集團公共產品供應的不足,造成集體行動的困境。換言之,公共產品的供應不足必然會造成霸權穩定的困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