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融合發展仍是兩岸關係的主題

http://www.CRNTT.com   2020-12-12 00:05:52  


 
  對於這個問題要從兩個層次來解讀。第一個層次可能因這次台灣“大選”有817萬張選票投給了蔡英文,故而得出一個結論:“和平統一目前幾乎沒有希望了”,“多數台灣選民已經完全拒絕了和平統一”。這種因果關係的邏輯思考,乃至得出的結論是無法成立的。投蔡英文817萬張選票的原因很多很複雜,絕對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認為多數選民支持蔡英文“反中”“抗中”,搞“台灣獨立”;和平統一沒有希望了,衹能訴諸於武統。在《反分裂國家法》中,根本沒有“武統”這個特有名詞。在該法第八條中清楚闡明,衹要觸及三條紅線,“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裡必須強調兩點,一是目前和平統一的可能性仍在,並未完全喪失;二是非和平方式並不等同於武統。

  第二個層次更為重要。因2020年“大選”民進黨大獲其勝,“故兩岸的融合發展無從談起”。這種主觀推論更是錯誤。前文中談及兩岸的融合發展的由來時,清楚地表明,中共十八大後,針對當時台海情勢的演變,習總書記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基礎上,創造性提出了融合發展的新思想。2014年馬英九執政後期至2016年民進黨上台,島內政局劇烈演變。但大陸對台政策預作調整,成效顯著,始終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發展脈絡和解決台灣問題的主動權。以我為主,操之在我,不受台灣政治制度的限制,不以台灣任何“大選”勝負為我對台戰略主要考慮依據。按既定的策略儘快補齊短板,扎扎實實做好推進兩岸融合發展所需的各項對台工作。

  誤區之二:兩岸的融合發展,僅僅是促進統一的權宜之計。

  兩岸的融合發展既然是大陸已定的大政方針,實際推行已有6年多時間,當然決不可能僅僅是用以促進統一的權宜之計。統一之前,要促進融合發展,有很多工作要做。先推動經濟、社會領域的融合發展,後推動文化、思想、精神領域的融合發展。思想、文化、精神領域的融合發展是深層次的,衹有在深層次實現了融合,未來統一才能真正達到“心靈契合”,也才能為兩岸統一奠定最堅實的基礎。而統一之後,由於兩岸實行的是“一國兩制”,兩岸的融合發展肯定還會有許多新冒出來的問題需要解決,新產生的矛盾需要去解決。由此可得出結論,融合發展決不可能僅僅是促進統一的權宜之計,而是不斷推進、鞏固、深化統一的長久之計。

  誤區之三: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主要體現在經濟層面,對政治層面的和平統一助益不大。

  把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僅僅定位於經濟層面,與政治層面割裂開來,這種觀點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島內民眾是很現實的,不管什麼政黨執政,生活水平下降是絕對不行的。即使是民進黨執政,為穩定島內經濟的發展,台灣對大陸經貿的依存度已從前些年的40%,提高到2019年的近50%。可以這樣說,蔡英文一再鼓吹要與大陸經濟脫鉤,強行推行“新南向政策”。結果卻恰恰相反,脫鉤行不通,與大陸經貿聯繫反而越來越緊密。衹有加強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兩岸經濟才有望一體化。經濟一體化的實現,勢必形成兩岸社會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就為兩岸的和平統一奠定必要的基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