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 
中評青年論壇:香港青年與時代機遇

http://www.CRNTT.com   2021-02-07 00:04:22  


 
  大灣區多個城市的定位不同。很多人會問,大灣區內地九市有什麼區別?我該去哪個城市發展?我建議可從地理位置較鄰近香港的廣州開始,廣州的文化和香港比較接近,作為省會城市,發展得也不錯,如果覺得深圳的競爭壓力太大,可以考慮廣州。另外深圳的前海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隨著深港合作項目日增,前海提供大量電腦程式員、工程人員等創科行業職位空缺。此外,各地推出了不少支持創業的政策措施,為創業者提供創業資助和優惠措施,大家也需要研究一下,例如深圳的“孔雀計劃”、“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等計劃;廣州的“紅棉計劃”,“IAB計劃”(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產業計劃)、“NEM計劃”(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計劃)、“創匯谷”粵港澳青年文創社區和“南沙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等。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途徑和機會都有很多,最重要是香港青年要願意踏出第一步,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最後我有幾點建議:一是建議我們青年團體可以一起去舉辦更多的交流活動,這點是老生常談了,但是現在面臨的困難會比較多,因為社會運動導致很多青年對大灣區、對內地有點情緒,我建議我們青年領袖在這個時候更加需要團結,去發動我們能發動的力量,把他們吸引過來,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推動他們不斷融入到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中。

  二是建議在大灣區辦學,由於香港現時八間資助大學的學位衹有約 15,000 個,平均每年的公開試考生就有約58,000名,學位嚴重供不應求。而且隨著中美關係轉差,美國及其他國家逐漸收緊簽證條件,可能導致日後本港到海外升學的學生名額減少,那麼他們最自然的選擇就是去大灣區。因此建議在大灣區增設具認受性的大學學位名額,讓有意升學的香港學生有更多機會及選擇。香港政府可與內地相關政府部門磋商提供部分資助課程,並將之納入大灣區認可及規範課程中,吸引港生入讀。另外,可研究成立基金,資助到大灣區升學的香港學生在國內住宿及生活的開支,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

  學生就讀期間及畢業後,政府可幫助銜接他們到國內企業實習,增加他們在大灣區的工作經驗,加強他們往後到大灣區發展的信心,培養及實踐他們對祖國教育的認識,讓他們感恩國家給予的機會,成為最好的愛國教育。

  三是建議研究“港青港稅”優惠,讓符合條件的香港年輕創業及就業人士,可按香港稅率向內地繳納個人所得稅,或提供過渡期,例如剛落戶工作的首兩年不用繳納全稅,增加誘因吸引香港青年踏出到大灣區工作的第一步。因為內地原來對外商投資有“二免三減半”的政策,但是現在已經取消,我認為可以對港青重新推行並且加大力度。

  總結來說,有危才有機,香港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顯示,每次危機都隱藏著新的機會。香港經歷97及08年金融危機、03年SARS等嚴重打擊經濟,但仍能迅速作出應變,重新出發。我相信隨著國家“大循環”及“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大灣區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香港青年會有更好的發展。作為青年團體,我們要發揮引領作用,讓香港青年感受到祖國的愛,增強他們對祖國的向心力,相信香港青年還是大有可為。謝謝大家。

  吳志隆:接下來我們聽聽女生的意見,有請經民聯青委會副主席林顥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