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如何破除香港公屋“怪圈”?陳勇語中評

http://www.CRNTT.com   2022-01-07 00:05:12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七屆立法會議員、港區人大代表陳勇(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1月7日電(記者 梁帆)住房是香港“老大難”的問題,其中公屋議題尤為受關注。中評大數據中心發現,儘管港人高度關注公屋的供應問題,但認為現行公屋政策只會加劇公屋供不應求的現象,從而造成公屋越多反而“窮人”、“懶人”越多的社會形態與心態的怪圈,不利於社會階層向上流動。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七屆立法會議員、港區人大代表陳勇就此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回歸以前香港受英國管治的時候,其實窮人比現在更多。但那時大家對港英政府沒有什麼期望,亦不敢有期望,只能自己解決生計問題。回歸之後,是中國人當家做主,各界翹首以待,港人對政府的期望和要求自然就高了許多。

  陳勇稱,英國人在管治時只注重短期效益,“拔苗助長”式加鞭香港政治民主的進度,故意把他們玩壞的民主制度嫁接到香港,使起內訌。其次,英國人在“離開”前,把各種福利大幅拔高。雖然追求幸福感,改善市民生活是正確的,但英國這種自己不做了,就拔高福利留下後患的“攬炒”心態,造成回歸之後的政府負擔沉重。港英政府之所以要頒布房屋規劃,是因為當時“反英抗暴”對社會造成巨大衝擊,政府想通過這些福利政策紓緩民怨,換取市民對管治的認可。

  “以前香港的青年人充滿干勁,只要拼命去努力,大多都有機會跨越階層,不斷向上流。”陳勇說,隨著全球化持續深化,不管是西方國家還是香港,都出現了產業向外轉移的現象,中國就因此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基地,但造成的問題是讓當地原有的機會大幅減少,使得產業空心化、單一化。現在香港很多青年人,尤其是理工科的,基本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只剩下金融、服務相關領域的崗位。香港的支柱產業通道越來越窄,努力向上流空間越來越小,大部分人都去擠一條賽道,就很難高增值,競爭也加大。

  陳勇認為,當前社會階層固化,不容易向上流,卻很容易“向下流”。如果市民能夠買得起私樓,資產方面就有往上流的增值空間。但大部分市民買不起私樓,租樓價格高,有資產限制亦進不了公屋,因此處於中間位置的這一批人,面對的前途顯得十分暗淡。以往許多港人還笑稱跳一跳夠得著,結果現在不管怎麼拼怎麼跳,甚至搬個梯子也夠不著,自然就選擇“躺平”了。許多大學生在讀期間沒有收入,反而符合公屋申請資格,就早早開始排隊,選擇寧願待在下游。甚至出現了不少青年為了符合申請公屋條件,而故意減薪或做自僱人士的“怪相”,進一步造成整個社會形成了“能有作為卻故意不為”的消極氛圍,不利於香港未來再出發、再騰飛。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