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汪毅夫:序《閩南關帝信俗與儀式舞蹈研究》

http://www.CRNTT.com   2022-01-25 00:02:03  


汪毅夫(來源: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月25日電(作者 汪毅夫)明清以來,關帝信仰在閩南地區迅速傳播,成為閩南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關帝信俗與儀式舞蹈獨具地方特色,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又是連接閩、台民衆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

  以“閩南關帝信俗與儀式舞蹈”為專題,進行全面系統的理論研究,本書屬於首創。本書是作者主持的福建省社科基地重大項目《閩南關帝信俗與儀式舞蹈研究》的最終成果。全書采用文獻爬梳(document survey)與田野作業(fieldwork)結合的研究方法,結構完整,脈絡清晰,較好揭示閩南關帝信俗儀式舞蹈的全貌和特質,既為閩南區域文化研究做出藝術學領域的貢獻,也為民俗文化理論增添閩台領域的學術成果。

  本書共40萬字,分為七章,主要表現為以下特點:

  第一,研究思路與視角的創新。遵循“歷史溯源——現存樂舞重構——挖掘內涵——建構創新”的思路:以探源——窺探閩南關帝信俗的歷史源流入手,到近現代閩南關帝祭典樂舞的變遷、複興與重構。從對現存儀式舞蹈藝術的古籍整理與活態實存的挖掘比較中,闡明閩南雅俗融合的儀式舞蹈類型特色,抓住儀式舞蹈典型個案及其兩岸交流互動的事象剖析為支撑,并將之放置於古今閩南社會大背景中去理解揭示其文化內涵,探索閩台關帝祭典儀式舞蹈圈的文化建構與創新。誠如著名歷史學家陳支平教授給予的評價:“玉玲教授的《閩南關帝信俗與儀式舞蹈研究》一書,涉及到以往學術界較少涉及的跨學科領域。以往一般的學術研究,或是從宗教學以及民間信仰的角度,來審視閩南關帝信仰的形成、發展與社會影響等,而舞蹈歌唱等,又往往被拘束在藝術文藝學的層面,探討不同的藝術文藝的表現形式與藝術特征及社會功能等等。而玉玲教授的這部書稿,則融合了宗教、民間信仰、信俗儀式和舞蹈等藝術形式的相互結合和相互作用上,十分合理地進行了不同學科研究的相互促進,從而使得這一研究,有了更為廣闊的社會視野空間,大大加深了對於閩南關帝信俗的研究深度及其多樣化。因此本人認為這是一部具有一定學術創新的跨學科研究的好成果。”

  第二,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把多年來深耕田野的閩南關帝儀式舞蹈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研究。關於閩南關帝信俗儀式舞蹈的成果資料缺失,且關帝信俗儀式舞蹈依附於信俗事象,需要借助長期的田野調研,大量的民間藝人采訪與口述采集進行整理論證。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的踏實用功與堅持不懈,基於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把音樂舞蹈學、戲曲學、歷史學、民俗學、形態學等學科交叉研究,互相配合、互相印證,從多元的視角深入閩南關帝信俗藝術的骨髓。書中呈現的創新可圈可點:對明清以來皇朝官祀“祭關樂舞”、釋奠“雅樂佾舞”的活態實存與展演實踐進行整理與剖析。對閩南民衆崇尚關帝而自創的民祀藝陣舞蹈的藝術形態、類型屬性、風格動律與意蘊表征進行綜合與個案、技藝與內涵的挖掘。整理描繪出明清閩南關帝祭典佾舞的珍貴“舞譜”,諸如明代宮廷樂律家閩南人李文察運用古代哲學陽陰二氣自然交感的《幹戚佾舞圖》等等。作者還把多年采集的流散民間的祭關樂音進行整理記譜,翻成現代常用的五綫譜與簡譜“樂譜”,以及三百多幅儀式舞蹈動作形態彩圖,并進行舞律音聲的內涵解析,便於青年一代傳頌與認知。這些長年的研究工作與成果,對弘揚關帝文化及其非遺樂舞的傳承保護具有重要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三,從宏觀角度,把儀式舞蹈置於閩海人文背景中研究,探尋閩台關帝信俗舞蹈文化景觀背後的關系及其生成演變軌跡,把儀式舞蹈事象和它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生態環境、舞蹈群體的民族心理、民族信仰、審美情趣等因素作為一個系統的文化結構進行整體研究。本書第六章進而從傳承——探討當下閩南關帝信俗儀式舞蹈的傳承發展作為切入點,深入闡釋其特定時空場域下的交融共生的舞蹈結構與創新表達,探討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衝突、碰撞與整合,及其融合發展轉型等問題,均有獨到的見解。誠如著名民間信仰專家林國平教授所言:“《閩南關帝信俗與儀式舞蹈研究》一書,對閩南關帝信俗的歷史源流、祭典表演、儀式舞蹈等相關問題進行系統梳理,深入挖掘其技藝與內涵,剖析其藝術特征,揭示其發展演變的規律,提出的一些有創新的觀點。該書既有歷時性的梳理,又有共時性的考察,既有宏觀的觀察,又有個案的分析,是目前見到的最系統全面研究閩南關帝信俗與儀式舞蹈的專著。”

  祝賀鄭玉玲教授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進展,并期待她對於閩台傳統藝術研究和閩台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