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中評論壇:韓總統選後中韓關係展望

http://www.CRNTT.com   2022-06-24 00:03:05  


 
  但這些成果卻不能保證能夠滿足這些民主國家人民追求平等與卓越的“承認”欲望。事實上,追求平等與追求卓越是互相衝突的。從士農工商到音樂美術體育等所有領域都有卓越的人,但其餘大部分的人則無法滿足這種渴望。如何化解這種緊張呢?答案是尋找一個身份認同的對象,通過這個“大我”來實現自己追求平等或卓越的欲望。於是,到了21世紀,追求“承認”的鬥爭開始聚焦於身份認同問題,鬥爭的對象不再是專制君主或獨裁政權,而變成了現實的或想像的“他者”。追求承認時所憑藉的身份認同對象可以是職業球隊、同鄉會,也可以是宗教、國家。人們會因為自己支持球隊的輸贏而歡喜或暴怒,也會因為是同鄉而支持某位候選人。當認為自己國家受到欺侮,就會激發戰鬥性的民族主義以及排外情緒,當宗教信徒覺得自己的信仰遭到污衊,可能會做出激烈的行動。 

  在美國或其他有較久移民歷史、文化較多元的國家,這種“他者”存在於國內,因此成為國內的政治問題,而韓國其實接受外國人的歷史相當短暫,大概要到20世紀快結束的1990年代才開始有較多的外國人前來韓國。在韓國社會接納外國人的過程中,這些外國人不可避免的成為“他者”,成為排斥的對象。而在外國人中,中國人又占多數,因此民間出現“反中”情緒可以說是無可奈何的必然。所以當我們觀察所謂韓國“反中”問題時,可能要注意到,有些問題其實是根源於人類天生的排斥他者的情緒,而中國成為對象,衹是因為“剛好遇到的是中國”。幾年前韓國社會曾經因為是否接受也門難民鬧得沸沸揚揚,前不久也有社區居民阻止穆斯林建清真寺的事件,可見韓國民間對“他者”的出現還是相當敏感的。

  今年2月的北京冬奧會也出現爭議,媒體說“大大助長了韓國的反華情緒”。但不健忘的人應該還記得20年前,同樣也是某次冬奧,同樣是短道速滑,一個韓國選手被判妨礙美國選手而喪失金牌,韓國媒體與民眾也是瘋狂攻擊美國,也造成兩國政府的關切。體育賽事的原本目的或許是健身及交流,但現在其實已經變成一種“認同鬥爭”的手段,因此衹要在競賽出現爭議,馬上就會被渲染誇大,不管對方是誰。因此媒體或網民對體育賽事的反應,或許也衹是因為“剛好遇到的是中國隊”。 

  觀察近年來影響韓中兩國國民感情的事件,如果排除貿易糾紛或部署薩德等經濟外交議題,以及一些對所有外國都適用的問題,那麼剩下的大概大部分都與文化身份認同以及隨之而來的追求承認問題有關。 

  個人固然有尋求承認的欲望,由個人組成的國家蛻變成為有機的、具有人格的主體之後,也同樣追求承認。韓國政府過去積極努力發展經濟,已經相當程度達到了追求平等承認的目標。以此為基礎,韓國政府在文化領域也開始積極宣傳,除了大力推廣影視產業外,也把一些傳統文化的東西作為象徵韓國的符號向世界宣傳,並且將其與國民的身份認同聯繫在一起,其結果,這些符號成為韓國人追求卓越滿足感的手段。而當這些象徵符號遭到侵犯,一些人就會感到無法承受。這就好比將自己的好東西拿來宣傳,是追求承認的一種方式,但如果有人說“那個其實是我的”,我就會不高興。

  “追求承認”是深深植根於人性的一種本能欲望,孔子說的“人不知而不慍”,其實就是要人們克服這種欲望。但這是君子的境界,一般人恐怕很難做到,因此也就很難避免所謂“身份政治”的現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