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香港青年說:蘇暢談青年的融合機遇

http://www.CRNTT.com   2022-07-08 00:06:00  


全國青聯委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清華大學政治學博士蘇暢(受訪者供圖)
 
  以戰略思維謀劃未來 香港定可再創輝煌。

  中評社記者:駱惠寧主任曾表示,香港的未來充滿希望,關鍵是要有堅定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歷史自覺。回顧總結香港回歸25年來的歷程經驗,您認為香港曾錯失了哪些重要機遇?您認為,香港未來應該如何更好地把握國家發展機遇?
  
  蘇暢:一方面,香港回歸25年來錯失了與內地融合發展的機遇,尤其是回歸初期錯失了粵港深度合作的機會,結果令香港的發展停滯不前。另一方面,我覺得有一件事情也令人感到非常遺憾,就是當時2012年的“反國教風波”。香港回歸後,一直沒有進行“去殖民化”教育,導致不少市民尤其青少年缺乏國民意識,身份認同模糊,部份港人更有嚴重的“戀殖”心態。因此,國民教育成為“去殖民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香港人身份認同的主動塑造與被動建構的重中之重。令人感到惋惜的是,當時社會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爭議持續升溫,特區政府最終在民意壓力下宣佈擱置“國民教育科”,這場社會運動進一步推動了青年人的政治參與,尤其投身於以“反政府”為導向的社會運動之中,開啟了香港青年主導政治抗爭的戰場。如同“蝴蝶效應”一般,為後面的社會動蕩埋下隱患。

  總的來說,由於香港實在過於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因素影響,包括國際政治格局、全球經濟形勢等等。因此,香港亦尤其須具備堅定的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歷史自覺性,而非任由外部因素左右香港發展的道路,左右了與祖國命運休戚與共的連結。

  我認為,香港未來可以從三個方面更好地把握國家發展機遇,包括:積極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其中,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四個核心引擎城市之一,理應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及更顯著的影響力,抓住國家快速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深度參與到大灣區的建設當中,這既有助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更可憑藉分享自身經驗,按照“國家所需”發揮“香港所長”,在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戰略中扮演更積極的橋樑和窗口作用,透過區域協同合作促進大灣區整體發展。

  中評社記者:在疫情等諸多因素影響下,有不少輿論擔心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您認為在國家“雙循環”戰略中,香港可以如何發揮獨特優勢? 

  蘇暢:隨著“雙循環”新發展戰略的推進,扮演“超級聯繫人”角色的香港在“新時代”下被賦予了新功能和新任務。香港作為大灣區的核心城市,是“雙循環”的重要樞紐,需要肩負起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重要任務。

  首先,面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復雜多變,且經歷了2019年的“反修例風波”,香港仍然能夠保持金融體系平穩有序運行,其實也證明了不少投資者和企業依然對本港的投資環境抱有信心,非常認可本港的金融體系。其次,香港擁有豐富的國際交流經驗,可以作為各類人員、資訊、技術的融通平台,成為各類資源的交匯中心,為國外國內“雙循環”發展提供綜合性的系統支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