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高孔廉論兩岸分工合作創經貿榮景

http://www.CRNTT.com   2022-07-26 00:16:17  


表二:上市(櫃)公司赴大陸纍計投資金額與纍積匯回金額統計表
 
  第六是美國最近提出“印太經濟架構”。特朗普退出TPP,又不願參加日本主導成立的CPTPP,於是另起爐竈,想要成立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但其內涵並非開放、自由、多邊貿易的FTA,而是美國整合主導,內容包括供應鏈韌性、數位經濟、科技標準、出口管制、清潔能源等,而其成員依照四方聯盟(QUAD)涵蓋印度、澳洲、美國、日本的邏輯,架構初期應該是這四國,而且可能把東協十國納入,目的明顯是美國印太戰略針對圍堵中國而來,美國“國會議員”提案要加入台灣,官方則未置可否,何況這又涉及敏感的名稱及政治問題,其未來發展值得關注。

  三、兩岸經貿發展過程

  就兩岸經貿發展過程來看,貿易大約始於1980年,而赴陸投資則約始於1990年,三十多年來,兩岸相對的“經濟產業結構已產生鉅大的質變”。早年台灣輸出輕工業產品,投資則是互補的局面,台商帶去資金、技術、管理、國際市場營運等,在大陸1989年“六四”事件後遭受外商抵制期間,為大陸帶去發展產業的機會。但三十年過去,大陸從“經濟特區”及改革開放,經濟快速成長,平均每年以近10%快速成長,近年才因基礎擴大,經濟漸漸成熟,改為中速成長。在傳統產業方面,產業鏈完整,技術成熟,並已大量外銷,高科技產業等方面亦頗有斬獲,部分領域已嶄露頭角,如5G、無人機、供電動車的電池、網路應用、數位經濟等等,兩岸產業已由“互補”走向“競合”。猶憶2010年兩岸協商ECFA,依協議成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開會時,我即呼籲兩岸農業應由單純合作走向“分工合作”,否則產能過剩惡性競爭,兩敗俱傷。

  即使是市場經濟的美國,現在也制定了“美國競爭法”,對半導體、晶片,編列520億美元補助。這就涉及產業改革的措施,關於一個國家需否產業政策,中國大陸過去是完全的計劃經濟,是指令性的計劃,近年已逐漸放寬為指導性計劃,不過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發改委)仍扮演重要角色,台灣方面過去有“經建會”(“經建會”),現在改為“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發會”)兩者似可扮演溝通平台。

  四、兩岸經貿成果

  就兩岸經貿成果及重要性來看,兩岸貿易,台灣始終處於大量順差,以過去幾年來看,2016年出口1,123億美元,占總出口40.1%,2021年是1,889億,占總出口42.3%,“新南向”效果似乎不彰。以近三年對陸貿易順差來看,分別是738、867、1,047億美元,去年年增21%,而去年對全球順差約654億美元,這樣的大陸淨需求對台灣經濟的成長,貢獻鉅大。2019年~2021年大陸淨需求對台灣經濟成長率的貢獻比例分別為0.19%、2.67%及1.9%,佔成長率的6.2%、79.46%、29.45%。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