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何思慎:中日須努力將雙邊關係帶離惡性循環

http://www.CRNTT.com   2022-10-07 00:04:26  


台灣輔仁大學教授何思慎(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10月7日電(中評社報導組)中國評論通訊社不久前舉辦了以“中日邦交正常化半世紀的回顧與展望”為主題的思想者論壇,台灣輔仁大學日文系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分析了岸田文雄上台後的外交政策及其對中日關係帶來的影響。何思慎指出,中日建交五十年,邁入“知天命”之年,不是參透誰主誰從,誰壓倒誰的外交對決。兩國雖存在分歧,但和平與合作仍是中日關係的主流,而中日關係改善除可減少中美之間的誤解,更可使日本在雙方間起到溝通的作用,此為日本安全之所系。當下中日關係雖仍不睦,但雙方領導人不欲關係繼續滑坡的意圖明顯,彼此仍對未來關係發展抱期待感,“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建設性的、穩定的中日關係”是岸田文雄對中外交努力的方向。中日需要有智慧地去處理雙方的歷史問題,雙方各讓一步,互給“下台階”的空間。中、日外交主事者須具宏觀戰略思維與歷史縱深,回歸邦交正常化初心,繼承前人的外交智慧。

  何思慎認為,近二十年,中日關係跌宕起伏,美國為最主要影響因素。1854年, 日美雙方簽定《神奈川條約》,日本被美國牢牢抓在手上。雖然美國常表示希望中日關係能夠友好、和平交流,但從其在東亞的利益來看,美國不願看到中日真正友好的局面,否則會給其東亞治理帶來麻煩。只要中日不合,美國在東亞永遠會有其空間。進入後冷戰時期,基本上結束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中日初建交、中國大陸剛開始改革開放時的所謂“中日蜜月時期”。蘇聯垮台後,中日關係重新被建構。在這一過程中,雙方在經濟、國力上面出現動態消長,中國在西太平洋的發展和將自身定位為海洋國家的日本出現力量碰撞。這不必然導致直接衝突,但會讓中日關係進入長期的結構磨合期。

  何思慎指出,9月29日,中日建交邁入半世紀,雙方為此紀念籌備多時,試圖藉此展現中日友好,但在中美對抗下,中日難以交好。惟與建交40周年時不同,當時中日關係因釣魚台“國有化”深陷建交以來的谷底,大陸社會彌漫反日情緒,最終使中日建交40周年慶典取消,雙方領導人及外長也未互致賀電。相較於10年前,現今的中日關係雖仍不睦,但雙方領導人不欲關係繼續滑坡的意圖明顯,彼此仍對未來關係發展抱期待感。雖說前首相安倍晉三定位的“戰略互惠關係”缺乏現實基礎,但退而求其次的“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建設性的、穩定的中日關係”是岸田首相對中日外交努力的方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