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 
中評論壇:中韓建交三十年回顧展望

http://www.CRNTT.com   2022-11-04 00:11:06  


 
  中韓相互矛盾的種類和現象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中韓矛盾主要發生在歷史主權和文化主權等抽象性較高的領域,因此很難解決。平時抽象性高的問題潛伏著,不會引起矛盾,但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像“爆發力強易燃性高”的物質一樣。江陵端午祭風波、泡菜文化主權爭論、網路上突然對韓服溯源問題的對峙等等,事實上都是非本質性問題,但對國民情緒的影響非常大。更何況這些與國民認同感相關的問題是政府不能出面解決的,增加了難度。

  第二,網路時代,普通民眾製造假新聞,助長兩國之間的不信任。特別是誇張性的惡性新聞傳播快,難以控制。再加上通過點擊率來獲益的惡性網紅存在助長負面認知的新聞。

  第三,通過賣“愛國”賺錢的、賣“安保”議題賺錢的媒體妨礙公正的報導,以極負面的方式誤導兩國的民眾。民間媒體和廣播通過刺激性新聞增加訂閱者以打擊中國的新聞太多了。

  第四,在韓國,親美反中情緒仍然存在,並且最近這種傾向越來越強。所以部分媒體會誇張中國某些不好的地方,以此來貶低中國。

  韓國人對中國的認知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負面因素超過積極因素。

  第一階段(1992-2000)是建交十年左右的時間,兩國關係和民間交流非常友好。在韓國經濟危機之前,很多韓國人將中國視為機會之地,IMF事件以後,很多韓國人將中國視為東山再起的跳板。另外,因為有朝鮮族同胞,即使不會說中文,也可以果斷地在中國投資。

  第二階段(2001-2011)是中國加入WTO後韓國創造最大利益的同時對中國發動警戒心的時期。9.11事件以後,中美合作的時代,中韓關係整體上也充滿了樂觀論。在金大中盧武鉉在職期間,安保矛盾較少也對兩國的相互認知起到了積極作用,兩國關係良好的證明之一就是留學生數量增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