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台灣社會群體結構演變與特殊群體

http://www.CRNTT.com   2023-05-07 00:21:25  


 
  閩南人是指1945年前從大陸先後遷移到台灣的大陸人及其後代,是台灣社會族群的主體,目前估計約有1650萬人,在理論上也屬外省籍。另一估計閩南人口在1500萬人以上,占台灣總人口的63%以上,約為客家人的3.3倍。

  客家人也是從大陸遷移台灣的大陸客家籍居民,較閩南人移台略晩,但有不同的統計與估計,差異較大。目前台灣客家人口應為250萬人左右,主要居住在北部縣市,南部人數相對較少。依據台灣“客家委員會”公布的“2016年度客家人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研究”報告,島內民眾自我單一認定的族群與人口統計有一定差距,自認為是福佬人(閩南人)占69%,推估人口為1620.1萬人;客家人占16.2%,推估人口為381.5萬人;“大陸各省市人口”占5.5%,推估為129.6萬人;原住民占2.7%,推估為63.5萬人〔3〕。據台灣媒體報導,目前台灣客家人口約480萬人,其中桃竹苗地區超過160萬人,苗栗與新竹縣客家人均超過六成,桃園市與新竹市超過三成〔4〕。湯錦台的文章認為,依據台灣“客委會”統計,到2016年12月,客家人口為453萬人,占台灣總人口的19%,其中能說客家語的不到半數,約為212萬人〔5〕。如果以2004年調查,自我認定為客家或有客家血緣或淵源的人口曾達608.4萬人,占當時2261.6萬人口的26.9%。他認為由於種種原因(包括施琅“抑粵揚閩”政策、台灣歸閩省管轄粵民有差別待遇、治台官紳對粵東客民先入為主的偏見與歧視、閩人發動的歷次民變或漳泉械鬥對客民的衝擊、閩人搶先入台取得土地的優勢、閩客海陸特性差異形成的不同經濟行為、從清代到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按閩粵地域而非方言人群統計所形成的閩粵客民方言群認同的割裂,以及戰後造成的都市客家認同快速流失等),客家人尋求福佬人認同,出現“福佬化”現象,身份由“客變閩”,形成統計上客家人的長期流失,估計總計達200萬人被歸為閩南人〔6〕。

  外省人主要是指1949年前後遷移台灣的大陸人,當時估計約100多萬人,經幾十年發展,目前約有300萬人。

  原住民是指一直祖居台灣島的少數民族,曾稱高山族,後統一稱為原住民。儘管人口不多,但族群部落多,地位特殊,影響力不可忽視。總體上講,原住民人口一直呈現持續增加趨勢。依台灣方面統計,2017年,台灣原住民人數近56萬人,年增長1.1%,高於總人口增幅〔7〕,也較新世紀之初增加了10多萬人。其中,以阿美族人口最多,占37.3%;排灣族次之,占17.9%;泰雅族占16%,居第3位。上述三族合計占了原住民族人口總數的70%,其他14個族原住民人口合計占約30%。

  原住民人口與目前台灣農業人口相當。在早期社會結構中,農業人口或農民占有較大比重,但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農業人口或農民人口大幅減少。1984年,台灣農業人口首次降到100萬以下,2005年首次降到60萬人以下,此後農業人口一直在55萬上下波動,2017年為55.7萬人〔8〕。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