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統一前兩岸政治關係探討

http://www.CRNTT.com   2023-05-25 00:01:57  


 
  雖然“九二共識”作為一個專有名詞,在2000年台灣地區發生政黨輪替後才見諸文字,但兩岸“九二會談”及其所達成的共識和處理彼此分歧的默契,卻是不爭的歷史事實,就連民進黨當局也難以完全迴避,衹能圍繞著這一問題進行文字或概念遊戲。例如,陳水扁在上台之初就曾一度表示,如果存在“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但這一立場很快就被時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所糾正,代之以“各自表述一個中國”的臨時性說法。陳水扁當局宣稱兩岸應該在遵守“交流、互惠、擱置爭議”的“九二精神”的基礎上展開對話,迴避一個中國原則,衹講存異,不講求同。民進黨拒不接受“九二共識”的原因有二。第一,“九二共識”是當年兩岸官方授權兩會所達成的非正式協議或默契。由於台灣內部權力的急劇重組,民進黨當局不願因襲國民黨的遺產。正如民進黨前國際事務部主任田欣所言,問題不在於兩岸當年曾否達成共識,而是民進黨當局和北京如何達成新時期的新共識。②第二,台灣民眾對“一中各表”未形成共識。對台聯和民進黨成員及其支持者來說,“一中一台”是對兩岸現狀及未來目標的更好表述。同時,民進黨成員衹願意承認自己是台灣人,或文化上的中國人或華人。英文中的“中國人”可以作為法律和政治用語,指涉中國公民,也可作為文化概念,指涉有著共同文化背景的廣義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台北擔心一旦承認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台灣人民將被視為中國公民,而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看來,中國即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此,陳水扁當局衹願承認兩岸同屬華人或炎黃子孫,而通過強調台灣人,來凸顯台灣的政治地位。③

  二、“九二共識”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2000年台灣發生政黨輪替後,李登輝退出國民黨,成為“台聯黨”的精神領袖,與民進黨結成泛綠聯盟。國民黨得以擺脫李登輝的影響,並於2005年與親民黨、新黨先後訪問大陸。國共平台的建立,為國民黨在2008年重返執政後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其集大成者就是2015年11月7日的“習馬會”。“習馬會”體現了兩岸領導人求同存異的高度智慧。在兩岸領導人公開會面場合,雙方都表明了鞏固“九二共識”、維持台海和平、致力振興中華的立場和決心,其微妙的差異點是習近平強調要“保持兩岸關係發展正確方向”,馬英九則強調要維持台海和平現狀。在兩岸領導人閉門會面場合,馬英九強調兩岸在1992年11月達成共識,內容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對其涵義認知有所不同,可以用口頭聲明的方式,各自表達,這就是九二共識。台方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不會表到‘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台灣獨立’,因為這是‘中華民國憲法’所不容許的”。④對此,大陸方面的回應是:“九二共識”表明“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也不是一中一台”。對於台灣領導人有關“一中各表”的說法,大陸方面既沒有否認,也沒有承認,而是耐心聽取,讓時間解決問題。兩岸領導人在公開會面場合確認“九二共識”,在閉門會面場合就“九二共識”的內容進行深度溝通,是“習馬會”的一大亮點。此次會面以兩岸領導人的身份和名義舉行,見面互稱先生,充分體現了雙方基於共同認定的一個中國原則,擱置爭議、相互尊重的精神。這一權宜性的安排意味著,雙方對同一個中國的重叠性的主權宣示和對一個中國意涵的不同認知,並不影響兩岸公權力部門的平等交往和政治對話的推進,包括未來兩岸和平協議的簽署。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這一以華人為主體的國家,面對眾多國際媒體,以先生(而非彼此頭銜)互相稱呼,熱情握手長達一分鐘多,恰恰說明了兩岸血濃於水,不是國與國關係,中國人有智慧以其獨特方式,處理彼此分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