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中評智庫:中華文明 本土文化融合外來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23-07-16 00:25:11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村南,距石峁遺址約400公里,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多種科學方法判斷均顯示陶寺遺址的年代為距今4300年至3900年前。陶寺遺址是中國史前功能區劃最完備的都城,由王宮、王陵、觀象祭祀台、外城、倉儲區、手工業作坊區、下層貴族居住區、庶民居住區構成。遺址中還發現了朱書文字、青銅器、玉器、城牆和城門遺址,完全具備文明要素。

  陶寺與石峁這兩大都邑性遺址,南北呼應,既有不同又有聯繫。除了因地理條件的不同,城址建設存在夯築與石築的差異外,在典型器物、築城規劃、城址結構、夯築技術、用玉制度、彩繪圖案、殺戮祭祀、鑄銅技術等方面顯示出千絲萬縷的關係。陶寺和石峁遺址出土的部分陶器,面貌相似度很高。石峁與陶寺在崇尚和使用玉器方面也有較多相似。

  陶寺遺址肯定與石峁遺址之間發生過相互影響與借鑒的深刻互動,相互又保持自己的個性。陶寺都城遺址的聚落形態考古研究已經初步表明,陶寺文化早期與中期的統治者,變換了王族,這個更迭很有可能是堯舜之變。

  各種證據顯示:“五帝”時代中華文明已具雛形。當時國家觀念、王權觀念、私有觀念、禮制和歷法等均已出現,甚至相當成熟,其中很多被後來的夏商周文明繼承和發展。陶寺古城與石峁古城是五帝時期的文明中心。

  2015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召開新聞發布會,初步確定山西陶寺遺址,極有可能就是黃帝之玄孫帝堯的都城。本文推測,石峁城主要為黃帝之孫顓頊所建,陶寺城主要為黃帝之曾孫帝嚳所建,後經帝堯擴建,已頗具規模。

  帝嚳死後,兒子帝摯繼位,但治國不善,不久就死了(“帝摯立,不善,崩”)。帝摯的弟弟帝堯(帝嚳之子、黃帝的玄孫)取得帝位,繼續在陶寺統治天下,治理國家。

  4200年前的“4.2千年冷事件”在全球範圍內帶來洪水與降溫。環境惡化導致大量族群無法在原有的高原地帶生存,紛紛到低海拔地區尋求生存和搶占資源,人口流動加劇,利益紛爭激化,同時也為中華文明的進一步成熟創造條件。

  帝堯繼位後適逢氣候劇烈變化,“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鯀素有賢名,被舉薦治水。鯀本來有資格和機會繼承天子之位,但沒有爭過自己的遠房兄弟帝嚳。因此,帝嚳遷都陶寺之後,鯀就留在父親顓頊開創的石峁城內。但因黃帝嫡次子系列的封國在川甘一帶,鯀也要經常回去,並在那裡生下了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