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月刊:分裂勢力塑造台灣版想象的共同體

http://www.CRNTT.com   2024-01-02 00:03:12  


 
  2.渲染大陸“武力脅迫”,激發台灣民眾“共同苦難的壓力和抵抗外來力量的共同需要”。策動並利用台海戰爭危機態勢,借助俄烏衝突推波助瀾,曲解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衝突的複雜背景,鼓噪大陸特定期限“武統台灣”;指稱大陸正以“灰色地帶行動”單方面“脅迫”統一,攻擊大陸和平統一攻勢為“認知作戰”、惠台政策為“統戰陰謀”,渲染“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恐嚇台灣民眾。

  在此操作下,大陸反“台獨”、反干涉行動被曲解成台灣全民的“共同苦難”,台灣民眾原本“兩岸同屬一中”的傳統認知,向“宗主國與殖民地”“大國與小國”“侵略者與被侵略者”方向蛻變,部分民眾的美式“獨立戰爭”意識隨之滋生;不同群體、利益集團及其政治代表之間的內在矛盾,在“抵抗外來力量的共同需要”下時有緩和或擱置,原本不同程度“親陸”、堅持一中傳統立場的特定議題情況下不得不與大陸“劃清界限”“一致對外”。今後如兩岸劍拔弩張態勢長期化,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敵視和仇視亦可能持續加深,傳統中國國家民族認同進一步淡化、變質。

  3.製造“民主自由”與兩岸統一根本對立,建構台灣民眾新型“台獨”認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認為,研究民族運動應將意識形態對民族的創造作為中心問題,“正是意識形態促成相同族群、語言和文化的社會走上分離主義,也正是意識形態危機成為新型民族主義的動力和契機”(秦輝《民族主義研究中的老問題和新困惑——關於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民族主義研究》 《讀書》2016年第7期P19-P33)。意識形態是歷代台灣當局謀“獨”或拒統的主要工具之一,在美國重建國際意識形態陣營的今天,“台獨”分裂勢力竭力把該工具極大化。他們把國家民族認同與政治制度認同掛鈎,用兩岸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分歧,重塑“聯美謀獨”的“道義”和國家民族認同基礎。

  他們把兩岸之間“台獨”與反“台獨”、統一與反統一之爭偷渡為“自由民主”與“威權專制”之爭,祖國統一曲解為“自由民主政權淪陷”“接受共產黨專制統治”,把香港國安立法污衊為“結束一國兩制”“一國一制”。新“台獨”理論鼓噪,2000年民進黨執政遭遇全球化造成的第一輪民主合法性危機。國民黨2008年重新執政後,促使台灣產生“公民民族主義”崛起,並取代民進黨成為實質上的政治反對勢力。此前,台灣這個“共同體”的“一起做決定”的事實,“過往撕裂的認同立場逐漸產出共識,繼而由(傳統的,即歷史、血緣、文化的)‘民族主義’進入到‘公民民族主義’”;目前兩岸對抗源於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水火不容,“在台灣與中國間的矛盾分裂,源於雙方的社會發展,乃沿著不同的軌道發展。當台灣已經達到西方民主政治之水準,而中國(大陸)仍停留在黨國封建體制中”,故“中國此時任何統一方案的完成,都會是歷史的悲劇”“今日香港,明日台灣”。賴清德提出“和平保台”“反共不反中”,其意也在凸顯兩岸意識形態對立,煽動民眾新型“台獨”認知,博取選票。民進黨還放大西方意識形態陣營實力地位及挺台“決心”,貶低大陸發展前景,渲染東西方文明衝突,激發台民眾對統一恐慌感和拒統謀“獨”信心。2022年10月15日,台灣學者黃哲翰、謝達文在台北舉行《“台灣認同”之後,“中國威權”陰影下的公民民族主義》對談,就台灣在外有“中國威權侵逼”威脅,內有共同體想象再次離散迷途下,台灣共同體想象的最終答案是什麼等問題,進行鼓噪誤導(谷歌搜索:活動預告“台灣認同”之後,“中國威權”陰影下的公民民族主義)。這些年來,台民眾反共、仇共意識進一步強化,反“一國兩制”比例攀至90%以上,兩岸新的國家民族認同結構性壁壘日漸成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