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自信而精明 救中國就是救世界

http://www.CRNTT.com   2008-11-12 12:06:04  


中國只有先穩住自己,才能拯救別人。
  中評社香港11月11日訊/金融海嘯之下,很多國家包括遠比中國富裕的西方國家,都對中國的錢袋虎視眈眈,要中國為歐美“金融天才”們填補窟窿的言辭,似乎還有點“理直氣壯”。中國作爲一個發展中國家,當然首先應該是保持自己的穩定。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發表張翔的文章“救中國就是救世界”,頗值垂注。全文如下:

  面對世界金融危機,中國最高決策層正式確立了“救中國就是救世界”的戰略,顯示出明確的政治方向感和獨立設置議程的能力。中國總理溫家寶11月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主要致力於改善民生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希望在此期間辦成一些群衆期盼、對國民經濟長遠發展關系重大的大事。初步匡算,實施上述工程建設,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人民幣。

  此次由美國擴散至全球的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輿論圍繞中國在此次危機中的角色問題的討論,一直糾纏於中國要拿出多少外匯儲備來“救美”、怎樣“救美”,比如購買美國的國債,為美國政府提供充足的資金去拯救金融體系;或者索性直接用外匯儲備來購買美國金融機構的股份和其他金融資產。中國似乎已經陷入左支右絀、別無選擇的困境,不“救美”而放任美國的金融市場崩潰,中國的外匯儲備會有更大損失,如果“救美”,外匯儲備又會大幅貶值。總而言之,似乎除了“救美”,中國就沒有其他選擇。

           投資自身資產更有價值

  可是,中國政府推出的4萬億對內投資的方案,顯然意味著決策層并沒有被這些議論的狹隘視野所局限,而認為投資國內是更為緊迫、更為重要、也更有效益的事情。決策層試圖化危機為轉機,借助全球金融危機的時機擴大內需,實現發展方式轉型,培育消費型經濟發展方式。中國改革開放的很多成就,都是外部危機“倒逼”出來的,這次通過擴大內需推動發展方式轉型,是“倒逼”手法的再次使用。

  而從投資收益來看,相對於投資風險非常大的美國金融市場,中國自身的資產無疑更具投資價值。這從一些商業嗅覺敏銳的美國企業在華投資狀況可以看出大概,比如在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的7月,美國“強生”公司以23億元人民幣收購了中國的化妝品企業“大寶”;8月底,美國飲料業巨頭“可口可樂”宣稱要花費24億美元巨資收購中國最大的果汁飲料企業“匯源”;近期亦有美資對“雙匯集團”興趣濃厚,等等。

  因此有學者指出,盡管美國幾乎已經20年一貫地成了資金的淨流入國,但就是在最近這20年中,美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卻一直在堅持不懈地向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輸出資金;中國人不能再“捧著金碗要飯吃”,認為“外國的月亮一定比中國圓”,自己有資金不投向本國有潛力的企業以獲取更高的收益,卻過於迷信美國債券和股票的投資價值。

  對於九一一之後非常強調“愛國主義”的美國企業來說,在國家困難之時,應該向在1997年金融風暴期間的韓國民衆學習,賣出更多持有的外國資產,包括在外國的企業所有權和股權(近日在日本的美資已經開始賣出三洋等公司的優先股權),用所換得的資金回美國去購買國債和各種金融資產,擔當起拯救自己國家的責任。

           自信和精明地開放

  也許有人會批評這種看法會導致拒絕開放,其實未必。這一意見有啓發的地方在於,中國對於投資的方向,對於“救美”的責任與義務必須有一種全面的觀察和常識。開放當然極為重要,但這并不意味著就要放棄判斷投資價值和討價還價的基本常識。推動美資回國救市的看法,和此前已在討論的創設亞洲債券或者中國“熊貓債券”的(中長期)設想一樣,都強調了珍視和創造對內投資空間的極端重要性。

  從這個角度看,此次4萬億對內投資的決策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它意味著中國在實戰中正在解決長期存在的一個重要心理問題,那就是在全球化體系中除而不去的嚴重自卑感。中國投資國內市場是否具有更大的效應(包括超越經濟層面的效應)?這是一個方向性的問題。拉動國內消費從沿海走向內地,從城市走向鄉村,使中國廣大的勞動者更大程度上普遍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可以在更充分的意義上,把中國經濟變為世界經濟的引擎。
  救中國就是救世界。中國好了,世界就有指望。因此,中國“向內看”就是“向外看”和“向前看”,這才是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結合。此次4萬億對內投資案,標志著中國已經告別一個為開放而開放的時代,而進入了一個自信而精明地開放的時代。

  (來源:聯合早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