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日本人對華情感30年變遷

http://www.CRNTT.com   2008-12-18 00:04:08  


 
  日本老人片倉告訴本報記者,70年代末,他和朋友從廣州到北京,幾乎走遍了大半個中國。“那時的中國還很窮,經濟不發達。”親自去中國,讓很多日本人看到了中日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也讓他們對中國多了一份親近感,“因為當時中國的現狀和日本戰後初期的狀況很像”。

“歷史問題”令好感度劇降

  日本人對華親近感出現的第一次大幅下降出現在1982年前後,此時對華親近感從78.6%下降到68.3%,降幅超10%。當時這一結果主要是受到教科書事件和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影響。

  1982年日本媒體報道,文部省在進行教科書檢定中,將日本“侵略”華北更改為“進出”華北。這一事件迅速被中國媒體轉載,引起了中國民衆的不滿。雖然這一問題以中曾根內閣承認“侵略史實”收場,但是此後日方閣僚對歷史問題的不當言論,不斷刺傷著中國民衆的感情。

  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首相在戰敗紀念日參拜靖國神社,更加劇了中國國內民衆對日的不滿情緒。當年爆發的學生反日遊行經日本媒體報道後,又反過來影響了日本民衆的對華感情。

  當然,經濟因素也不容忽視。日本經濟在上世紀90年代進入了泡沫經濟崩潰期,也就是所謂的“失去的10年”。而此時,中國經濟正與日本相反,處於急速增長期,經濟增長率一度達到14%左右。1994年,日本對華貿易首次出現赤字。經濟上喪失優越感,也間接導致日本民衆對華感情發生了微妙變化。

  進入21世紀後,中日關係局勢越發複雜。在日本民衆中,對華抱有親近感的人也開始持續減少。除去2008年,最低點出現在2005年,導火索為首相小泉純一郎執意參拜靖國神社。

  日本媒體推波助瀾

  2005年,北京、上海等地爆發了反對小泉參拜的抗議活動。這一抗議活動的鏡頭被日本各電視台在不同時段反複播映。一時間,“中國人很暴力,很反日”的印象被植入了日本民衆的心中,直接導致當年的對華親近度降到32.4%。

  除了靖國參拜問題外,2002年亞洲杯決賽上中國觀衆的抗議言行,也曾被日本媒體捕捉和放大。此外,東海油氣田開發問題日益突出、中日貿易摩擦顯著增加等,也加劇了中日兩國民衆的對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