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百家講壇》退燒 國學市場依然巨大

http://www.CRNTT.com   2009-01-09 10:53:31  


 
  不過,無論是哪一個陣營的人,都不會否認《百家講壇》的最顯著特征是大衆化。這個特征如同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把《百家講壇》推向專家學者的“審判庭”,另一方面把它推上令普通民衆為之瘋狂的“神台”。

  於丹、易中天等主講者也毫不諱言他們解讀經典時的大衆化色彩。主講《史記》的王立群稱:“我講的東西是學術的,老百姓也能聽得懂。”“老百姓也能聽得懂”就是《百家講壇》策劃者所要達到的目的。

  《百家講壇》制片人萬衛說:“我們傳播的不是學術觀點,面對最普通的觀衆,我們要做的是啓蒙和普及。”也就是說,這個節目的定位並不是專家學者所期望的“擔當國學傳承重任”,而是對觀衆進行啓蒙性的教育。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甚至直言:“百家講壇過分追求娛樂,摒棄思想。”

  出於啓蒙傳播的目的,《百家講壇》不可避免地塗上了庸俗化、娛樂化的色彩。王立群講解“鳳求凰”,稱司馬相如對卓文君的追求是“有預謀的劫財又劫色”,這為許多學者所詬病,指責他是為了迎合觀衆的獵奇心理。類似的案例在《百家講壇》中不勝枚舉。

  “國學需求市場依然巨大”

  在回答記者“今後傳統文化熱潮能否持續”的問題時,冷成金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訴求會越來越明顯,傳統文化熱潮是個必然現象,將會持續下去。

  他說,從上世紀80年代對孔子的重新評價、對儒學的熱烈探討,到上世紀90年代國學熱潮伴隨經濟大潮在高校中興起,再到近年來通過《百家講壇》等民間方式推動的重讀經典熱潮,雖然傳播方式不一樣,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高度熱情是一樣的。

  有需求就有市場。有網友評論說,《百家講壇》就是一次成功的炒作,它把握住了人們對傳統文化需求的市場,所以獲得了巨大成功。它運用娛樂化的傳播手段向人們伸出了啓蒙之手,使原來苦於不得門而入的普通民衆,獲得了一次切身體會五千年文明的機會。

  那麼,近來《百家講壇》的衰退是否意味著人們對國學需求的減弱?

  對此,專家表示,《百家講壇》的衰退只是它作為一個電視節目的正常降溫,只是它的傳播方法為觀衆所厭倦了。一項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看《百家講壇》,並非因自己對傳統文化失去興趣,而是對這個節目有許多不滿,並主要集中在解讀錯誤多、題材太陳舊、講解太枯燥等幾個方面。

  紀連海在主講《正說李蓮英》時說:“李蓮英是時代的產物,他的出現不論是禍還是福,但至少可以證明一點,窮人的孩子也能通過科舉、高考之外的其他途徑翻身。”這個結論被網友痛批為“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倒退”。另外有網友指出,《百家講壇》一個學者在台上講解的形式,過於單調。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院長苗棣甚至對萬衛說:“你們《百家講壇》的形式就不能換一換,總是那麼一個破桌子?”

  日前,有媒體報道,《百家講壇》因面臨收視率危機,正在展開關於模式改革的討論,並已確定在2009年春節期間推出《錢文忠解讀〈三字經〉》。這是《百家講壇》在題材領域的重大改革,一名欄目負責人稱,和錢文忠聯手,不僅要掀起一股學習、研究蒙學經典的熱潮,還是對《百家講壇》變化的嘗試。業內人士分析說,“不論《百家講壇》能否借此複活,但這至少說明,制片方和主講人都仍對國學市場充滿信心,人們對國學的需求依然強勁。因此,他們才會希望通過傳播方式的改革實現節目的複興。”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