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消費券”能否成爲刺激消費的良方

http://www.CRNTT.com   2009-01-12 08:33:32  


 
  尹晨:1999年,日本面臨的宏觀經濟形勢,尤其在消費不振方面,的確跟現下我們遭遇到的情况有些類似。當時,爲了刺激消費和照顧弱勢群體,日本發放了總額達2萬億日元(約170億美元)的消費券,可以說規模相當可觀。但結果是,這筆金額的32%轉化爲了消費,68%沉澱爲儲蓄。 

  事實上,從理論到實踐都已證明,即便經濟景氣時,消費券也不失爲一種提振消費的良方。同爲公共財政轉移支付方式,在等量的投入下,消費券除了能帶動幾乎三倍于現金發放下産生的消費量,還能防止救助金被不當使用。而與實物救濟相比,消費券不僅提供了更大的選擇空間,而且發放成本也比較低。 

  那麽,日本的問題究竟出在哪兒了?我想,根本癥結在于,出于規模效應和社會公平的考慮,日本將當時的政策設計覆蓋了兒童、老人和廣義上的弱勢群體,却忽視了“不使用消費券”是除“交易成本過高”外,全民發放消費券對消費促進作用不大的又一原因。其實,如果要拉動經濟增長,消費券最好是發給低收入群體。因爲在增加等額收入的前提下,他們會更多用于直接消費。而若是中等以上收入者,消費券不是進入“黃牛市場”,就是沉澱爲儲蓄,被平滑到一生來使用了。 

  主持人:是否可以說,成都模式儘管難生“乘數效應”,却似乎更符合我國國情,也更具針對性、可行性? 

  尹晨:的確如此。但其實,作爲一項新生的制度,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消費券可以勝任的內容還有很多。比如,除了食物,居住、就業、醫療、教育等等領域都是消費券可以涉獵的細分市場,也有不少國外的先進經驗可資借鑒。就當下而言,給應届畢業大學生或者失業農民工群體發放技能培訓券,也不失爲一項可行性較高的政策選擇。 

  當然,經濟學最基本的理論告訴我們,居民幷不完全是依據當前收入的多少,而是更多根據對未來預期收入的判斷來進行消費的。因此,真正要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我們還須從根本上提振人們對于未來經濟的信心。其中,未來能否保持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一個更合理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尤爲關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