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流動性陷阱 香港應如何規避

http://www.CRNTT.com   2009-02-04 10:55:33  


香港是否正步美國金融界的後塵?
  中評社香港2月4日訊/香港時事評論員鄭武今天在《文匯報》發表文章,認爲“外行撤資 信貸更為嚴峻”。作者表示:“一般認為,美國已經陷入這種流動性陷阱,但令人憂慮的是,各種跡象顯示,本港亦逐步走上美國的後塵。”文章内容如下:

  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前日在立法會上預警,指本港今年將有超過1,000億元的銀團貸款到期,但部分外資銀行因各種問題未必能予續期或重組,將導致銀團貸款大為萎縮,加劇大企業的融資難度。其中任總更特別提到,政府有需要時會作出適當行動。這句說話可圈可點,是否意味政府將會在“適當時候”為急需融資的機構擔當最後貸款者的角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政府貸款過去屢見不鮮 

  事實上,由政府為企業提供緊急貸款應急,在過去多次金融危機中都屢見不鮮。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時,美國股市崩潰,金融機構接連出事,市場信貸急凍,經濟一片蕭條。當時胡佛總統毅然成立了“復興金融公司”(Reconstruction Finance Corp.),向各地方政府批出20億美元貸款,用作向銀行、鐵路、農業等提供貸款,紓緩銀根緊張。及後羅斯福總統亦繼承了這個政策,成功穩住了經濟形勢,最終協助美國渡過難關。及後美國發生了多次金融危機,這種由政府直接間接出資的做法都屢屢出現,為市場注入資金。 

  當然,此舉並非毫無後遺症,政府大量放貸,而且不少更屬高風險貸款,大大增加了政府財政壓力,更有學者直指這些巨額貸款是令90年代通脹飆升的元兇。同時,企業因經營不善而陷入危機,按市場經濟應讓其自行淘汰,但最終卻要政府打救,亦引起市場學界對道德風險的憂慮,所以每次由政府擔當最後貸款者角色時,都會引起不少爭議。 

  然而,目前情況顯然已嚴峻得讓反對人士閉口,以美國為例,自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閉後,美聯儲厲行激進貨幣擴張政策,即所謂定量寬鬆。為此,聯儲局的負債表已從9000億美元急增至23000億美元,聯儲局通過購買美國國債等方式,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令銀行儲備金大增。然而,銀行卻不願或不敢將這些廉價資金貸出,導致金融鏈條斷裂,聯儲局的資金未能到達市場,信貸市場持續凍結,貨幣乘數效應自然難以發揮。這種情況便是學界所稱的“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一般認為,美國已經陷入這種流動性陷阱,但令人憂慮的是,各種跡象顯示,本港亦逐步走上美國的後塵。 

            本港步入流動性陷阱 

  本港金管局自金融海嘯後已多番注資銀行體系,銀行結餘水浸,短期同業拆息已大幅回落,不少中型及大型銀行的資金比例維持在較高水平。可是這些銀行不僅沒有利用這些廉價資金放貸,甚至收緊貸款,早前亦多番不跟隨美國減息,凡此種種,都顯示出銀行對於呆壞賬的憂慮,寧願多積累資金,以渡寒冬也不輕言借貸。在現時經濟環境人人自危之時,銀行做法無可厚非,但卻令經濟未能受惠低息環境,令經濟失去動力,情況就如美聯儲資金到不了市場一樣,但本港情況更嚴重,因為金管局的板斧遠遠不及美聯儲,應對流動性陷阱就更加困難。 

  要解決流動性陷阱只有兩個方法,一是由政府加大支出,讓政府擔當“看得見的手”,利用公共投資來為經濟提供動力,這可確保資金能夠真正流到各個經濟面。另一做法就是由中央銀行跨過私人銀行,直接放貸。在本港而言,前一做法當局已經正在採行,但成效仍有待觀察,而且凱恩斯早已說過大型基建推行需時,並非應對眼前危機的良法。所以,由政府擔當借貸者,不失為在非常時期的應急之舉。任總已經在立法會上透露了風聲,當局如果真的決定直接貸款,必須議而速行。否則,如果有大型企業倒閉,要再挽救,已經太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