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臺灣市場力量 呼喚CECA

http://www.CRNTT.com   2009-02-21 10:09:53  


客觀而言,臺灣經濟比大陸更需要CECA。
  中評社香港2月21日訊/《中國時報》今天登出呂紹煒的文章:“CECA,政府或市場的選擇?”作者認爲“ 反對者認為簽訂此協議,有‘看不到的代價’”,但“換個角度看,不簽CECA、台灣被阻絕在東亞自由貿易區外,是否有更大的‘看不到的代價’呢?”文章内容如下:
 
  馬英九正式宣布要推動兩岸簽CECA(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而包括民進黨在內的反對者,也開始力陳此協議可能對台的傷害。這裡,我們先換個角度看,走到這步,到底是政府還是市場的選擇。 

  做為一個小型經濟體,台灣原本就無能靠本身內需撐起三六六七億美元的GDP,出口貿易一直是維繫台灣經濟成長、產業升級,最重要的動力。在那個冷戰年代,兩岸隔絕,台灣做為美國冷戰圍堵線的一環,與日、韓有志一同,緊緊抓住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追求高度成長。 

  當年,是美國打噴涕,台、日、韓齊得傷風─嚴重一點還要得肺炎。 

  民國七○年代中期,待得老美受不了、逼迫台幣升值後,許多過去靠廉價勞力生存的企業都難以支撐。此時,正好兩岸冰凍般的隔離逐漸融化,大陸又已推動改革開放,傳統勞力密集企業不少就逐步出走外移大陸。但,此時大陸仍不成氣候,而台灣正即將進入高科技產業的發展與高度成長期,此時,最溫暖的大腿,還是老美。 

  到了八○年代中期後,大陸穩定成長,前景可期,早期赴大陸投資的“小企業”,如康師傅、卜蜂等都成就一片天後,台商赴大陸投資不斷加溫,大型指標企業(如台塑、遠東、統一、裕隆…)、及新興的科技大廠,都有意赴大陸投資。最近逼得政府以戒急用忍政策急踩剎車。 

  接下去的十年,即使政府政策一直對大陸投資採限制、管理作法,但,大陸從世界工廠逐漸變為一個前景可期的市場,全球的企業仍爭相進入投資,每年大陸吸收的外人直接投資就可達五、六百億美元。臺灣上市企業,九成多在大陸有投資;許多科技業者由大陸出貨的比重提升到五成以上。而在“以投資帶動出口”效應下,大陸與香港占台灣出口比重,也終而超越美國,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地區。 

  在這整個變化過程中,政府一直扮演阻擋、拖延的角色,但市場的力量,終究讓台灣在經貿關係上,與大陸更形密切。可以說:兩岸目前密切的經貿關係,是市場推動主導完成。 

  而面對一個已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且是臺灣最主要的出口地,政府早有責任讓雙方經貿關係更制度化、為企業與台灣經濟爭取更多利益與籌碼。過去,民進黨執政時想做、但被意識形態綁住而無法做到,總不成國民黨執政能完成,就變成“賣台”了。 

  反對者認為簽訂此協議,有“看不到的代價”,但,其論調主體竟然是期望“鎖國”,避免競爭的觀點。事實上,在全球競爭時代,台灣的人力早已與大陸人力競爭多年。更何況,換個角度看,不簽CECA、台灣被阻絕在東亞自由貿易區外,是否有更大的“看不到的代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