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交行董事長:危機難改金融四大趨勢

http://www.CRNTT.com   2009-07-01 10:49:27  


 
             去綜合化難改綜合經營的基本趨勢

  文章分析,在有關危機原因的分析中,銀行綜合化經營同樣被視為引發危機的重要原因。其基本邏輯是,1999年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實施後,銀行大量涉足證券、保險等非商業銀行業務,最終導致巨額損失,由此否定綜合化經營,主張分業經營的呼聲再起。實踐中與此相對應,危機爆發後,花旗集團、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等一批大型金融集團,為渡過難關而“壯士斷腕”,主動分拆出售投資銀行、保險等非核心業務,似乎向實質性的分業經營回撤。

  事實上,綜合經營並不是金融機構深陷危機的主因。在危機中率先倒閉或者被收購、被接管的華盛頓互惠銀行、英國的北岩銀行,是主要從事按揭貸款業務的專業經營機構,遭受重創的AIG等保險公司和貝爾斯登、美林等投行,也均非開展綜合經營的機構。

  巨額損失主要源自投資和交易業務,如花旗集團在危機中所形成的損失中,有80%以上是緣自其大量買入的CDO和CDS。一些投資銀行(業務)真正陷入困境的也是與農貸相關的投資部分。而對於引發並加重金融危機的兩大複雜金融產品而言,綜合性很強,很難明確歸入銀行、證券、保險等某個“業”別。CDO和CDS既非商業銀行專屬產品,也非一般的證券、保險產品。即使銀行實行分業經營、監管機構實行分業監管,商業銀行或投資銀行、保險公司仍能合法地發行或投資CDO和CDS。正因此,本次危機中,不論是實行混業經營的金融集團還是分業經營的大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不論是允許混業經營的國家還是延續分業經營的國家,都未能幸免。

  分業也無助於防範危機。恰好相反,綜合經營模式具有較為明顯的優越性。綜合經營可以通過交叉銷售、聯合創新、品牌共用、人員交流、技術轉移、後台共享、資本配置等途徑開展業務協同,實現範圍經濟。同時,實證分析表明,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存在一定的負相關關係。實施綜合經營的金融機構具有更均衡的業務組合、更穩定的核心負債,流動性風險相對較小,有利於抵禦經濟周期波動所造成的風險,實現穩健發展。這便是為什麼業務比較單一的金融機構受危機衝擊更大、最先倒下的緣由。

  從實踐來看,金融危機發生後,國際銀行業並沒有出現一邊倒的去綜合化現象。花旗出售、關閉了部分區域的公司金融和消費金融業務,但卻依然保留了投資銀行業務。花旗CEO潘迪特上任伊始也明確表示,將繼續走全能銀行的道路。

  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一些金融機構反而在拓展綜合經營。如美國兩大投資銀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變身為銀行控股公司,各擁有並經營一家商業銀行。同期,美國銀行收購美林證券,兩個曾經的行業巨頭融合,客觀上把綜合化經營發展到極致——證券公司辦銀行。

  即使對於部分主動分拆非核心業務的金融機構而言,也只是其應對金融危機的權宜之計,並不意味著綜合經營的趨勢就此終結,市場好轉之後,又將會以快速的併購重返綜合化經營。歷史上,大凡金融集團遭遇經營困難時,都會進行業務結構的整合以降低成本、補充規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