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國人在台成禁忌話題 兩岸需認同

http://www.CRNTT.com   2009-09-10 00:24:58  


楊開煌
 
  楊開煌:認同問題是兩岸的核心問題

  亞中兄成立兩岸統合學會希望以民間的力量,推動兩岸的統合,在當前台灣的政治生態而言,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不過也正因為這是一種迎難而上的工作,所以更看出亞中兄的執著和毅力,今天兩岸統合學會的第一次公開的學術活動,就選擇了“兩岸認同”議題,作為第一個探究的課題,可以是當前兩岸關係中最關鍵的問題。 

  認同議題就是我是誰的問題,此一問題大致源自兩大部份:一部份是先天的,如膚色、血統、基因等;一部份是得自教育,如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等。透過認同來區別人、我,單獨的我是最基本的認同,之後由我而層層放大出去,所以認同可以是重疊的,多層次的。

  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是在近代國家成立的過程中和國家成立之後,經由社會化的管道建構起來的。當認同被建構之後,反過來就成為構成民族或國家的情感因素。 

  在兩岸之間,原本一直同一民族——中華民族,同一國家——中國,清政府於1895年戰敗之後,被迫把台灣割讓給日本,自此之後,兩岸之間的認同出現了同民族不同國家的矛盾。1945中國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對台灣而言,民族或國家的認同重新整合,可惜隨後的國共內戰,使得1949年兩岸隔海而治,台灣的認同又再次陷入同民族不同“國家”的落差之中。換言之,台灣人民在身份上在短短的四年之內頻頻更替,加上早期國民黨統治的不愉快經驗,所以提供部份台灣人民在認同問題,不同思考的根源。 

  認同對兩岸關係之影響 

  李登輝和民進黨掌權期間,更進一步透過民意調查來教育台灣民眾將自己的中國認同與台灣認同分裂而且對立,最終變成絕對互斥的選項,為兩岸人民的情感埋下仇恨的因素,使得在台灣對任何改善兩岸關係的政策、作為和人士,都被認定是“反台灣親中國”的作法,十餘年來在台灣成為主流的、制式的思考模式和認知系統。對兩岸關係而言,台灣大眾這種認同成為兩岸關係真正改善的潛在殺手,為害至深,所以從認同的角度入手探討兩岸關係可以說是直指核心的探討,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第一,重回民族認同是兩岸互信的基礎。如果民族認同的問題不解決,兩岸就沒有什麼互信的基礎,則再怎麼互動只是爾虞我詐地虛與委蛇而已;沒有什麼互信的兩岸只以利益為導向,只要利益不能滿足,什麼都可以拋棄的。 

  第二,中國認同是兩岸關係穩定的基礎。如果兩岸不是中國認同,則根本不會有兩岸關係,則圍繞兩岸關係的所有衡突、矛盾的性質就完全不同;以往雙方政權敵對,但因為都認同是中國人,所以雙方可以在民族認同的基礎上耐心解決,以時間消化恩怨;如今面對兩岸新的契機,中國認同同樣是台灣爭取時間,大陸耐心面對的基礎,所以說中國認同是兩岸關係穩定的基礎。

  第三,認同的轉變是兩岸關係質變的基礎。如果沒有認同,那麼永遠在量上面積累,不會有質變。新加坡和大陸永遠不可能變成一個國家。那麼台灣和大陸過去在認同上有些積累,但近年以來,幾乎毀之殆盡,所以經貿兩岸之後的下一步應該將眼光投入認同兩岸方面,也就是胡六點所謂說的文化、教育的交流,青年和一般人民的交流。

  國民黨的政策論述陷入巨大矛盾 

  當前國民黨的大陸政策看似一帆風順,但由於沒有認清認同的重要性,所以國民黨就沒有在認同的議題上建立自己的主體性,長期來看,國民黨的大陸政策必然陷入困境。這個困境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首先是由於認同的矛盾,陷入政策論述上的巨大矛盾。這個矛盾表現為“經濟政策跟北京要”,在政治論述上是跟著民進黨走。因此,國民黨第一個問題就是沒有建立起可以跟民進黨對抗的主體論述,也就是沒有建立起跟民進黨對抗的認同觀。 

  其次目前處理兩岸關係的心態困境,此一困境又分為三種:

  第一個問題是,用封閉的心態談開放的政策。所謂封閉的心態就是什麼都以台灣為中心,因為台灣小,因為台灣弱,所以大陸什麼都要讓給台灣,好像大陸所有的政策都要為了台灣。這種看不見的心理封閉建立起來之後,把愛台灣和對台灣的認同,當作看問題的基礎,無法開放。因此,台灣越要越多,但當所要的東西要不到的時候,就生氣。 

  第二個問題是,用對抗的心態談合作。對於大陸的一些對台政策,民進黨懷疑是統戰,藍營裡面也有人跟著附和。比如,一個中國本來是國民黨很堅持的,現在連中國人都變成妖魔的東西,都不再敢公開講。用對抗的心態來討論兩岸的合作,不可能走得很遠。 

  第三個問題是,用敵對的心態談和平。雖然台灣已經“終止動員戡亂”,但還老是覺得大陸什麼都針對台灣,比如兩岸的軍備競賽,台灣怎麼跟大陸競賽?如果敵對的心態未解除,要談敵意的消失是很可笑的,台灣想借著和平協定來創造兩岸的和平是不切實際的。

  其次是戰略困境帶出戰術的困境:台灣是一個選舉的社會,任何一個掌權只有4~8年的時間,在台灣這樣一個文官中立制度尚不成熟,市民社會仍在發展的社會中,掌權者很難有立根基,建宏業的心態來執政,一則不易建效就可能敗選,二則未來繼任不論是否同黨,都不會“蕭規曹隨”,成就他人,兩岸政策更是如此,所以馬政府缺乏戰略思考是可以理解,但是政黨是有機會可能長期執政的,但是目前我們看不到中國國民黨兩岸政策的積極規劃,這就是不可思議之事,國民黨常說要跟著民意,但是一個沒有自己理想的政黨如何能匯集民意,所以國民黨的勝利就只能建立在對手的錯誤,或對手的虛弱之上,在兩岸關係中“認同”就是一面旗幟,一條道路,有了自己的理想,才能根據民意制訂確實可行的戰術和政策,否則只能是群眾的尾巴,失去政黨的特徵,失去政黨存在的價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