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氣候貧困人口的中國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09-12-11 11:12:25  


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需要得到高度重視
  中評社北京12月11日訊/在一般中國人的眼中,正在召開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似乎是個離我們相當遙遠的話題。低碳、氣候變暖都是發達國家該考慮的事情,中國應盡可能地贏得更多的碳排放量指標,才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

  《鳳凰網》登出的王志安的文章稱,其實,全球變暖導致的氣候異常是一場沒有贏家的遊戲,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而且氣候異常還有著特殊的挑戰,這就是貧困問題。中國的貧困問題和氣候異常關係相當密切,在消滅貧困的過程中,氣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而這個挑戰,還沒有引起國人的充分注意。我國的貧困帶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東部地區的孤島貧困帶,包括東北邊境、山東、河南一帶的革命老區;第二個是騰衝愛輝線貧困帶,這條中間線的兩側,多數都是高原和高山地區,是我國主要的貧困地區所在的區域;第三個就是西部沙漠和高原苦寒地區。在上述三個貧困帶當中,除了第一個孤島貧困帶,另外兩個貧困帶基本都是極端氣候帶。大約有80%的貧困人口生活在極端氣候帶。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極端氣候帶地區,生態環境原本就比較脆弱,極端天氣對這些地區的影響也尤甚。因為這些地方的人口多數以農牧業為生,原本經濟發展就非常困難,極端天氣造成的生態災難,直接對區域內的人口生存構成極大的威脅。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國溫飽線以下的人口,從2.5億減少到了不到1800萬,但這最後的1800萬,也是最難解決的部分,學者將之稱為“氣候貧困人群”。 

  氣候貧困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是因為對於許多極端氣候帶來說,無法在本地為貧困人口找到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中國實施開發式扶貧政策,的確提高了西部地區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但也刺激了當地人口增長,進一步增加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例如內蒙古地區,牧民的草場承包之後,過度放牧帶來的環境災難,正逐步顯現。從自然環境方面看,一旦被人類破壞到特定程度,大自然就會喪失自我修復功能,不僅環境的惡化會加快發展,而且扶貧政策所取得的成果也很難長期鞏固,就是所謂“返貧”問題。 

  從世界的角度看,各地區對氣候災害侵襲的抵禦能力也不盡相同。儘管卡特裡那飓風非常明確地提醒人們,即使是在最富裕的國家,人們在面對氣候變化時也是那麼軟弱無力,但氣候災難卻高度集中在貧困國家。高度貧困和低水平的發展限制了貧困家庭控制氣候風險的能力。由於獲得正式保險的渠道有限,加上收入低、資產微薄,貧困家庭不得不在極其窘迫的情況下處理與氣候有關的異常事件。 

  此時此刻,在相隔萬里的哥本哈根,政治家們正在為每個國家的排放數量爭得面紅耳赤,每個國家的政要都在盡量為自己努力爭取最大的利益。但這個談判都是以國家為單位,對於許多國家內部,真正受氣候變化導致的貧困人口,在華麗的政治舞台上,是沒有發言機會的。 

  哥本哈根會議提醒人類,如果不重視人類的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等待人類未來的,可能就是少數人需要花十億歐元才能買到的一張方舟船票。但解決氣候問題,除了國家層間的談判以外,在一個國家內部,也需要為區域的碳排放不平衡尋求解決之道。否則,氣候變化的惡果,將率先體現在許多國家內部極端氣候帶上貧困的人群中。而他們的聲音,是最容易被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