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世界未來難捉摸 不如反求諸己

http://www.CRNTT.com   2009-12-12 10:41:22  


發達國家不能總想著把怨氣歸於別人,把實際利益留給自己。
  中評社台北12月12日訊/中研院史語所生物人類學者王道還今天在《聯合報》登出文章“禍起蕭牆之內”,強調“末日預言多,往往當不得真”;“未來難捉摸,不如反求諸己”。文章内容如下: 
 
  正在哥本哈根進行的全球暖化對策會議,盛況空前。開幕日放映的一部短片,以末日景象警告與會代表萬一無法達成協議的後果,還有一位小女孩呼籲觀眾“救救世界”,似乎在呼應好萊塢的末日電影“二○一二”。

  “二○一二”是以科學包裝的“燒餅歌”,投資額高達二點二五億美元(約新台幣七十三億),在哥本哈根會議前一個月推出,趁勢又造勢。由於它的音像特效動人心魄,世界各地上映第一周的票房總收入,就超過了投資額。這等眼光、盤算與執行力,教人不由得不讚嘆。至於電影中的虛擬災難,與哥本哈根各國代表的生活實境有什麼關聯,就難說了。

        末日預言多 往往當不得真

  其實,科學家的末日預言,往往當不得真。一九六八年出版的〈人口炸彈〉就是個例子,作者厄立克(Paul R. Ehrlich)是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生物學教授。他警告世人:世界人口正以幾何級數增長,即將耗盡全球自然資源;並預言一九七○年代、一九八○年代會發生大飢荒,死者數以億計,特別是在印度與巴基斯坦。這種聳人聽聞的說詞,使〈人口炸彈〉成了暢銷書,銷售量超過百萬。

  事實上,厄立克不過是重彈十八世紀末馬爾薩斯的老調。根據馬爾薩斯的說法,疾病、意外、戰爭、飢荒是箝制人口成長的積極力量。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那些力量在工業化國家式微了,因而湧現嬰兒潮。不過厄立克沒有察覺那只是泡沫。美國一九六○年的人口普查資料,已露出泡沫脹爆的端倪。美國的人口資料也不支持人口成長率以幾何級數增長的結論。此外,一九六○年避孕丸在美國獲准上市,直接抑制了人口成長。

  同時,第三世界的糧食問題也由“綠色革命”解決了。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民間協助墨西哥推動農業改革,一九六○年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推展到中東、近東與印度。結果,到了廿世紀末,世界人口由一九六○年的卅億增長到六十億,一直沒發生過糧荒。自始就扮演關鍵角色的美國農學家波洛格(Norman E. Borlaug,一九一四-二○○九),一九七○年還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

           未來難捉摸 不如反求諸己

  每個時代都有末日預言,有的反映真實的危機,有的只是“苦悶的象徵”,甚至可能是譁眾取寵的工具。以迫在眉睫的巨大災變為訴求,也許能激勵民眾面對問題的意願。但是,個人與社會必須採取的行動方案,例如改變生活方式,發展新的經濟模式以及與環境的新關係,還需要基於在地觀點的論證、規畫與協商。

  何況科學有時而窮。二○五○年台灣的氣候與氣象模式與現在會有多大差異,現在的科學仍然無法預測。與其辯論難以捉摸的未來,不如反求諸己:我們的社會可有因應未來變化的能力?

  這是我們能回答的,毫不含糊。二○五○年,台灣年滿六十五歲的人超過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工作年齡人口,數量大幅下降,比率才勉強過半(現在超過七成)。一九八五年出生的人,到時大概不能指望退休金。

  十八世紀初,牛頓過世前,算出最後審判日最早在二○六○年降臨。二○五○年的台灣人,絕不會嗤之以鼻。 

相關新聞: